二、公司信貸基本原理(重點)
1、公司信貸理論的發展(掌握)
公司信貸理論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真實票據理論、資產轉換理論、預期收入理論和超貨幣供給理論四個階段。
公司信貸理論發展階段表
階段
|
內容
|
真實票據理論
|
該理論來源于亞當·斯密的理論,產生于商業銀行發展初期,當時商品經濟不夠發達,信用關系不夠廣泛,社會化大生產尚未普遍形成,企業規模較小。銀行經營管理更強調維護自身的流動性,而不惜以犧牲部分盈利性作為代價。因此,銀行資金運用結構單一,主要集中于短期自償性貸款上。
該理論認為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流動性很強的活期存款,因此其資產業務應主要集中于短期自償性貸款(有真實的商業票據作抵押),以應付預料不到的提款需要,即基于商業行為能自動清償的貸款,以保持與資金來源高度流動性相適應的資產的高度流動性。
該理論的不足,首先是沒有認識到活期存款余額具有相對穩定性,其次,該理論忽視了市場對資金的需求,對貸款需求的多樣性。這樣就限制了商業銀行自身業務的發展和盈利能力的提高; 再者,該理論忽視了貸款清償的外部條件。短期自償性貸款的自償能力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
資產轉換理論
|
該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莫爾頓在1918年的提出的。這種理論認為,銀行保持流動性的關鍵不在于貸款期限與存款期限一致,而在于銀行所持有的資產的變現能力,只要資產在需要時能夠迅速地、不受損失地轉換成現金,就可以保持充足的流動性。
在這一理論的影響下,商業銀行的資產范圍顯著擴大,由于減少非盈利現金的持有,銀行效益得到提高。
該理論也存在缺陷:缺乏物質保證的貸款大量發放,為信用膨脹創造了條件;商業銀行資產的變現,歸根結底要取決于銀行之外的市場。如果證券市場需求不旺,轉移就成了問題,資產流動性就無法保證。因此后來又產生了預期收入理論。
|
預期收入理論
|
該理論產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的背景之下。由美國經濟學家普魯克諾于1949年提出。該理論認為,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取決于借款人的預期收入,而不是貸款的期限長短。借款人的預期收入有保障,期限較長的貸款可以安全收回,借款人的預期收入不穩定,期限短的貸款也會喪失流動性。因此預期收入理論強調的是貸款償還與借款人未來預期收入之間的關系,而不是貸款的期限與貸款流動性之間的關系。
該理論依據借款人的預期收入來判斷資金投向,突破了傳統的資產管理理論依據資產的期限和可轉換性來決定資金御用的做法,豐富了銀行的經營管理思想。其不足之處在于:對借款人未來收入的預測是銀行主觀判斷的經濟參數。隨著客觀經濟條件及經營狀況的變化,借款人實際未來收入與銀行的主觀預測量之間會存在偏差,從而使銀行的經營面臨更大的風險。
|
超貨幣
供給理論
|
該理論認為,銀行信貸提供貨幣只是它達到經營 目標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它不僅有多種可 供選擇的手段,而且有廣泛的目標,因此,銀行資產管理應超越貨幣的狹隘,提供更多的服務。
|
銀行信貸理論的發展過程就是銀行發展和金融創新的歷史,它揭示了既要發展業務又要控制風險的主體。
我們來看幾道真題:
單選題:
認為銀行穩定的貸款應建立在現實的歸還期限與貸款的證券擔保(合格的票據)基礎上,從而導致銀行長期設備貸款、住房貸款、消費貸款迅速發展的信貸理論是()
a、資產轉換理論 b、超貨幣供給理論 c、真實票據理論
d、預期收入理論
答案:d
2、公司信貸資金的運動過程及其特征(掌握)
信貸資金運動過程
信貸資金運動就是信貸資金的籌集、運用、分配和增值過程的總稱。運動過程在教材中歸納為二重支付(銀行支付給使用者、由使用者轉化經營資金,投入再生產)、二重歸流(生產完成后回到使用者、使用者歸還給銀行)。
區別于財政資金、企業自有資金和其他資金,都是一收一支的一次性運動。
判斷題:
信貸資金的運動是一種二收二支的資金運動。(正確)
信貸資金的運動特征
●以償還為前提的支出,有條件的讓渡
●與社會物質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相結合
●產生經濟效益才能良性循環
●信貸資金運動以銀行為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