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班級授課制
班級授課制是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上課。在班級上課制中,同一個班的每個學生的學習內容與進度必須一致,但開設的各門課程,特別是在高年級,通常由具有不同專業知識的教師分別擔任。
1.班級授課制的產生與發展
班級授課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16世紀以后,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生產力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社會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導致教育范圍擴大,學生人數增多,教學內容更新,傳統的以個別教學為主的教育活動已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生產工具的革命,使得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由個體的、分散的手工方式轉變為集體的大機器生產。生產模式的變革給教育家以啟迪:生產可以同時進行,教學為什么不能集體進行?
例題一: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大教學論》,書最早對班級授課理論作了闡述,為班級授課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我國最早采用班級授課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
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后,班級授課制在全國廣泛推行。
直至現在,班級授課制仍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2.班級授課制的主要優缺點
(1)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人才。
由于它按學生的年齡和知識水平編成有固定人數的教學班,班級是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教師根據教學計劃中統一規定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時數、按課程表同時對全班進行集體授課,因而能使大量的學生同時在較短時間內有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同個別教學相比,班級授課制擴大了教學規模,加快了教學速度,提高了教學效率。
(2)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按照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規定,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教學,保證讓全班學生都自始至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
(3)有利于發揮班集體的教學作用。
同班學生學習內容相同,程度相近,便于相互切磋討論,互幫互助,共同提高。同時,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級風氣,積極的集體輿論,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遵守紀律、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的思想品德。另外,各科教師輪流上課,他們在業務、思想、風格等方面各有特點,學生可以從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4)班級授課制也有它的缺點。主要表現在強調系統的書本知識的學習,容易產生理論與實際脫節;強調教學過程的標準、同步、統一,以完全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利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