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市場失靈
本節主要內容:
只有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和一系列假定的條件下,經濟的一般均衡和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狀態才有可能實現。在現實生活中,這些條件通常是不具備的。假如市場機制不能有效地實現經濟的一般均衡和資源的最優配置,即為市場失靈。
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主要有:在經濟中存在著壟斷、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充分。
一.外部性或外部影響
1.“外部性”或“外部影響”:市場主體的活動對社會其他成員造成影響,而這種影響卻沒有計入市場交易的價格和成本之中。
2.外部性分類:正外部性(外部經濟)和負外部性(外部不經濟)
①正外部性或外部經濟:當某一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使其他市場主體或社會成員受益,而他自己卻又不能由此得到補償,那么這種行為所導致的外部結果就是“正外部性”,亦稱“外部經濟”。例如,受訓的雇員卻“跳槽”
②負外部性或外部不經濟:當某一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使其他市場主體或社會成員的利益受損,而又并不為此進行相應的賠償,那么這種活動所導致的外部影響就是“負外部性”,亦稱“外部不經濟”。例如,某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由于排放大量的煙塵和污水。
3.外部性對資源配置的影響
①正外部性或外部經濟,通常會使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水平低于社會所需要的最優水平。
②外部不經濟,通常會使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水平高于社會所需要的水平,并給其他經濟主體乃至整個社會帶來巨大損失。
無論是外部經濟還是外部不經濟的存在,都表明資源沒有實現最優配置,帕累托標準未能實現。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與產權不清晰有關,而對產權的明確界定,市場機制通常是無能為力的。顯然,市場機制在外部性面前失去了或部分失去了自己的作用,市場失靈就是難免的。
[例題·多選題]一般而言,外部經濟的內在含義包括( )
a.私人成本低于社會成本 b.私人成本高于社會成本
c.私人利益高于社會利益 d.私人利益低于社會利益
e.某個家庭或廠商的一項經濟活動能給其他家庭或廠商無償地帶來好處
答案:bde
解析:一般而言,外部經濟的內在含義包括:私人成本高于社會成本、私人利益低于社會利益、某個家庭或廠商的一項經濟活動能給其他家庭或廠商無償地帶來好處。
[例題·多選題]一般而言,外部不經濟的內在含義包括( )
a.私人成本低于社會成本 b.私人成本高于社會成本
c.私人利益高于社會利益 d.私人利益低于社會利益
e.某個家庭或廠商的一項經濟活動能給其他家庭或廠商帶來無人補償的危害
答案:ace
解析:一般而言,外部不經濟的內在含義包括:私人成本低于社會成本;私人利益高于社會利益;某個家庭或廠商的一項經濟活動能給其他家庭或廠商帶來無人補償的危害。
二.壟斷
1.壟斷的定義:壟斷,一般是指一個廠商或少數廠商對某種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實行完全的或某種程度的控制。
2.形成壟斷的原因 主要有:
第一,對關鍵性資源或關鍵性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
第二,專利制度。
第三,規模經濟。
第四,準入制度。
第五,生產集中。
3.壟斷對資源配置的有效性的影響
不利影響:壟斷一旦形成,市場的競爭性就會被削弱,從而使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一方面,消費者支付了較高的價格,卻消費了較少的產品數量;另一方面,壟斷者雖然實現了利潤最大化,但其生產能力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壟斷的產生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場機制的作用,使資源無法得到最優配置,從而導致市場失靈。
有利的影響:壟斷者可以投入雄厚的人力與物力進行科技創新;壟斷者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有更強的競爭力。
[例題·多選題]一般來說,壟斷存在的缺點包括( )
a.缺乏公平 b.缺乏效率
c.與完全競爭或壟斷競爭相比,產品價格低,產量高
d.與完全競爭或壟斷競爭相比,產品價格高,產量低
e.企業利潤降低
答案:abd
解析:一般來說,壟斷存在的缺點包括:缺乏公平;缺乏效率;與完全競爭或壟斷競爭相比,產品價格高,產量低。
[例題·多選題] 壟斷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
a.規模經濟 b.準入制度
c.收入的非公平分配 d.專利制度
e.對關鍵資源或關鍵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
答案:abde
三.公共物品
1.私人物品與公共物品
產品可以分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是指那些物品數量將隨任何人增加對它的消費而相應減少,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特點的產品。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人如果增加對這些產品的消費都不會減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費水平,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點的產品。
私人物品在消費上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所謂競爭性或抗爭性(rival),是指如果要增加一個消費者對該產品的消費,就必須增加產量,從而增加產品的成本;所謂排他性(exclusive),是指只要一個人消費了某一產品,另一個人就不能同時消費這種產品。兩個人不能同時穿一件衣服,開同一輛汽車,就是指產品的排他性。對于具有排他性特點的私人物品,可以采取收費的方式對消費者的消費進行調節,這意味著,只有對產品支付了價格的人才能消費該產品,而其他未支付價格的人則不能消費。
公共物品又分為:純公共物品和一般公共物品。一種產品或服務,如果在同一時間內既具有嚴格的非競爭性,又具有嚴格的非排他性,即為純公共物品。例如國防和公海上的航標燈就是純公共物品。如果某種產品只具備其中的某一特點,或只具備部分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點,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公共物品或準公共物品。例如,高速公路就是只具有非競爭性,而不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
2.市場機制對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作用
市場機制是一種利益調節機制。因此,市場機制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能夠起到調節作用。對于公共物品來說,由于它失去了競爭性和排他性,增加消費并不會導致成本的增加,消費者對其支付的價格往往是不完全的,甚至根本無需付費,在此情況下,市場機制對公共物品的調節作用就是有限的,甚至是無效的。
[例題·多選題]市場之所以不能提供純粹的公共物品,其根本原因在于( )
a.有的消費者不需要公共物品 b.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
c.公共物品不具有競爭性 d.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
e.消費者都想“免費搭車”
答案:cde
解析:市場之所以不能提供純粹的公共物品,其根本原因在于:公共物品不具有競爭性;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消費者都想“免費搭車”。
四.信息不完全
1.信息不完全即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充分既包括絕對意義上的不充分,也包括相對意義上的不充分。絕對意義上的不充分是指由于受認識能力的局限使人們無法獲得完全的信息,人們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已經發生或將要發生的任何情況;相對意義上的不充分則是指市場本身不能夠生產出足夠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們,也包括信息供求雙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不對稱性。無論是何種性質的信息不充分,都會對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有效性產生負面影響,使資源不能實現最優配置。
完全競爭的市場是以供求雙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為假設條件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供求雙方即賣方和買方的信息通常具有不對稱性或不完全性,稱為信息不對稱。例如,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要比購買者更了解產品質量和性能方面的信息;醫療保險的購買者顯然要比保險公司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保險公司也顯然要比醫療保險的購買者更了解保險的有關條款;貸款人當然要比金融機構更了解自己的信用情況。進一步說,公司的經營者即代理人肯定要比公司資產的所有者即委托人更清楚企業自經營狀況。
2.信息不充分或信息不對稱的影響
如果存在信息不充分或非對稱信息,通常會導致產品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也會導致委托代理問題的出現。
(1)逆向選擇是指在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會導致在市場上出現劣質產品驅逐優質產品的現象。如,舊貨市場
(2)道德風險也稱敗德行為(moralhazard)是指消費者在獲得保險公司的保險后,不采取預防行動,甚至采取更為冒險的行動,使發生風險的概率大增。如,車險市場
(3)如果信息的不對稱表現在實行公司制的委托人(企業資產的所有者即股東)和代理人(企業的經營者如董事會和經理)之間,還會產生委托代理問題。所謂委托代理問題,就是指委托人不能確切地知道代理人的行為而產生的問題。產生委托代理問題的條件是:(1)委托人利益的實現取決于代理人工作的努力程度;(2)委托人所要實現的目標不同于代理人所要追求的目標;(3)委托人掌握的信息少于代理人掌握的信息,即存在信息不對稱。在所有者即委托人不能確切地知道經營者即代理人的情況下,容易使企業所有者即委托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出現異化,使代理人在經營活動中更多地追求有利于自己利益的目標,因為利潤最大化只對資產的所有者即委托人更為有利。在此情況下,如果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不能實現,就不能實現生產者均衡,帕累托最優狀態就無法實現。
此外,市場信息的不完全還會使生產者無法選擇最優的資源進行生產,并根據消費者偏好選擇最優的市場,當然也就不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可見,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消費者難以實現效用最大化,廠商也難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如果作為微觀市場主體的消費者和廠商不能采取最優化行為,就不可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綜上所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作為一只“看不見的手”,其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并不是萬能的,也是不充分的,在上述許多場合它都無法對資源進行最為有效的配置,因此也就不能實現帕累托最優狀態,從而出現市場失靈。在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客觀上就要求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進行適當的干預。
[例題·多選題]導致市場失靈的主要因素包括( )。
a.政府干預 b.信息不充分
c.外部性 d.壟斷
e.公共物品
答案:bcde
解析:導致市場失靈的主要因素包括信息不充分、外部性、壟斷、公共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