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關注:
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準考證打印常見問題解決方法 || 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證準考證打印官網:中國教育考試網
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精講試題3——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5 A C A D B 6-10 C D A C A 11-15 B A A C D 16-21 B A B D D C
二、辨析題
22.【解析】此觀點錯誤。
(1)德育過程就是學生思想品德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提高的過程。道德認識是人們對是非、善惡的認識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品德觀念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道德情感是學生產生品德行為的內部動力;道德意志是調節學生品德行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標志。
(2)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億師學考試研究院整理]、鍛煉品德意志和培養品德行為習慣。德育過程一般以知為開端,以行為終結。但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德育影響的多樣性等因素,在德育具體實施過程中又具有多種開端,可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開端。(3)作為一名教師,應意識到品德的構成要素具有多種開端,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做到因材施教。 23.【解析】該說法是正確的。
(1)教學具有教育性的內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傳遞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思想品德修養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
(2)教學的教育性規律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知識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為學生積極地學習知識提供動力;貫徹傳授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統防止兩種極端傾向。 (3)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應傳遞科學知識,還要貫穿思想品德教育,將知識和思想品德結合起來。
24.【解析】此觀點錯誤。
(1)記憶的三級模型包括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短時記憶指信息一次呈現后,保持時間大約在20秒左右,最多不超過1分鐘的記憶。長時記憶是指保持時間在一分鐘以上、直到許多年甚至終身保持的記憶。
(2)在短時記憶中,信息的保持時間是有限的。[億師學考試研究院整理]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如果加以復述,便可以進入長時記憶,得以繼續保存;如果它們得不到復述,就會很快消失掉。因此,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化的條件是復述。
(3)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對重要的知識進行復述,使得重要知識從短時記憶進入長時記憶,得到長期保存。
(4)綜上所述,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化的條件是復述而不是想象,題干觀點錯誤。 25.【解析】此觀點錯誤。
(1)強化有正負之分,負強化通過終止不愉快的刺激增強行為反應的概率。懲罰是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后,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發生的過程。
(2)負強化的目的是提高行為反應的概率,而懲罰的目的是消除或抑制某行為反應。 (3)因此,負強化和懲罰本質并不相同。
三、簡答題
26.【解析】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基于學生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主要領域包括了
(1)信息技術教育(2)研究性學習;(3)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4)勞動與技術教育。 27.【解析】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內容包含以下方面 (1)了解和研究學生; (2)教導學生學好功課 (3)組織班會活動
(4)組織課外活動、校外活動和指導課余生活 (5)組組織學生勞動; (6)協調各方面對學生的要求; (7)學生操行評定;
(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計劃和總結
28.【解析】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利用原有認知結構同化新知識的過程,其結果是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或改組。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知識觀認為知識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具體個體之外對知識的理解只能由學習者依據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這取決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歷程。
(2)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習的社會互動性、主動建構性和情境性。建構主義認為,學習常常需要通過與其助學者組成的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動來完成。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的意義建構者。同時,知識不可能脫離情境而存在,因此,學習應該與情境化的社會實踐相結合。
(3)建構主義的學生觀認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己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
29.【解析】
(1)一般認為,態度與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依從、認同與內化三個階段。
(2)依從包括從眾和服從兩種。從眾是指人們對于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跟隨他人行動的現象。服從是指在權威命令、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
(3)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與依從相比認同更深入一層,它不受外界壓力控制,行為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穩定性等特點。(4)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四、材料分析題
30.【解析】
第一,義務育指的是所有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國家、學校、家庭和社會必須予以保障的國民基礎教育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出臺的任何政策和 措施必須以保障義務教育的發展為前提,促進義務教育效率的體提高為目的。
第二,促進公平是國家基本教育政策。[億師學考試研究院整理]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教育公平的主要責任在政
府,全社會要共同促進教育公平。該市政府在出臺政策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學校的均衡發展 第三,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草發展的核心任務。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 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標準,建立健全教質量保障體系。該市政策的出臺應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學生成績和升學率作為標準。我國義務育法明確規定,不得設立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均衡分配義務教育資源
該市出臺政策應當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實際需要和學生發展需要,合理分配教義務教育是國家基礎教育,關乎國民素質的提升。因此,政府應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促進義務的健康發展。
31.【解析】(1)賈德在該實驗基礎上,提出了概括化理,又稱經驗內化理論
(2)該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一個人只要對自己的經驗進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從一個情景到另一個情境的遷移。他認為先前的學習之所以能遷移到后來的學習中,是因為先前學習中獲得了一般原理,這種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運用于后面的學習中。對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遷移效果也越好。
(3)根據該理論得出,兩個學習活動之間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產生遷移的必要前提,而產生遷移的關鍵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體所獲得經驗的類化。
(4)該理論對教學的主要啟示是:根據概括化理論,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知識經驗的概括水平,強調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學習與掌握。這些原理掌握的程度越高,遷移到類似問題中的效果也就越明顯。
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證準考證打印入口即將開通,以防錯過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證準考證打印時間,點擊進入免費提醒平臺。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