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_男女福利视频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小向美奈子_在教室里和同桌做校园h文

當前位置:

2018年出版資格考試《初級基礎》第七章第六節:句法

發表時間:2018/1/17 14:46:09 來源:互聯網 點擊關注微信:關注中大網校微信
關注公眾號

第六節 句法

所謂句法,就是組詞成句的規則。句法具有較強的穩定性,所以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在句法上有很多相同之處,但語言是發展的,古代漢語句法也有其特殊之處。這里我們簡要地講一講古代漢語中的幾種比較特殊的句法。

一、判斷句

古漢語,特別是先秦時代的判斷句式,不像現代漢語有明顯的判斷詞“是”,而是用一些固定的句式來表明的。

古代漢語中典型的判斷句式是“……者,……也”。“者”之前的語詞為主語,“也”之前的語詞作謂語。例如:

①吳廣者,陽夏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譯:吳廣是陽夏人。

②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廉頗是趙國杰出的將領。

③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譯:老師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有時不用“者”字,成為“……,……也”的句式。

例如:

④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陶潛《桃花源記》)

譯:南陽人劉子驥是位高尚的名士。

⑤晉,吾宗也。(《左傳·僖公五年》)

譯:晉國是我的同宗。

如果主語是代詞,中間一般沒有停頓;有時也會省略主語,成為“……也”的句式。例如:

⑥我區氏兒也。(柳宗元《童區寄傳》)

譯:我是區家的孩子。

⑦此謀攻之法也。(《孫子兵法·謀攻》)

譯:這是用謀略攻取的方法。

⑧虎視之,龐然大物也。(柳宗元《黔之驢》)

譯:老虎看見驢,那驢是龐然大物。

有時只用“者”,不用“也”.成為“……者,……”的句式。例如:

⑨陳軫者,游說之士。(《史記·張儀列傳》)

譯:陳軫是位游說之士。

⑩粟者,民之所種。(晁錯《論貴粟疏》)

譯:粟是農民種植的。

有時“者”“也”都不用。例如:

11.荀卿,趙人。(《史記·孟軻茍卿列傳》)

譯:荀卿是趙國入。

在古代漢語中,有一些句子從句式上來看像判斷句,但如果它們的主語和謂語不屬于同類事物或者不具備同一性質,則不能硬譯為判斷句。例如:

1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譯:國君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

必須注意的是,在先秦漢語中,“是”是作為指示代詞,而不是作為判斷詞來使用的。例如:

13日月、星辰、瑞歷,是禹桀之所同也。(《茍子·天論》)

譯:日月、星辰、歷象,這些在夏禹、夏桀時代都是相同的。

14是吾劍之所從墜。(《呂氏春秋·察今》)

譯:這里是我的劍掉入水中的地方。

例⑩中的“是”是指“日月、星辰、歷象”,例⑩中的“是”是指刻記號的地方。漢代以后,才出現以“是”為判斷詞的判斷句。例如:

15此必是豫讓也。(《史記·刺客列傳》)

譯;這一定是豫讓。

16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樂府詩集·木蘭詩》)

譯:共同征戰了十二年,不知道木蘭是女郎。

二、被動句

在動詞作謂語的句子里,主語是動作的發出者(主動者),這類句子是主動句;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被動者),這類句子是被動句。現代漢語的被動句是在動詞前加介詞“被”來表示。古代漢語的被動句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在動詞謂語后面用介詞“于”引出動作、行為的發出者(主動者)。例如:

①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譯:所以楚懷王在國內被鄭袖迷惑,在國外被張儀欺騙。(按:原文承上文省略了主語“懷王”。)

②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藺相如已經回到國內,趙王認為他是賢能的大夫,出使不被諸侯凌辱。

二是在謂語動詞前加“見”字,表示被動。例如:

③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論語·陽貨》)

譯:到了四十歲還被厭惡,他一生就完了。

④信而見疑。(《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譯:誠信的人反而被懷疑。

如果需要把動詞的主動者介紹出來,則在動詞后面用介詞“于”引出主動者。例如:

⑤有間,晏子見疑于景公。(《晏子春秋·雜上》)

譯:不久,晏子就被景公猜忌。

⑥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我實在擔心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

三是在謂語動詞前加“為”字,表示被動。例如:

⑦厚者為戮,薄者見疑。(《韓非子·說難》)

譯:重的被殺戮,輕的被懷疑。

⑧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左傳·襄公十年》)

譯:城小但很堅固,攻克了不算勇武,攻克不了會被恥笑。

四是在“為”之后引出主動者,或者在動詞前加上“所”字,構成“為……所……”的句式。例如:

⑨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譯:自己客死在秦國,被天下人恥笑。

⑩賢能為之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譯:賢能的人被他任用。

11贏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資治通鑒·漢紀·獻帝建安十三年》)

譯:老兵弱兵被人馬踐踏,陷入泥中。

五是直接用“被”字,這種用法出現得比較晚。例如:

1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譯:誠信卻被懷疑,忠心卻被毀謗。

13亮子被蘇峻害。(《世說新語·方正》)

譯:庾亮的兒子被蘇峻殺害。

三、賓語前置

古漢語中常見的賓語前置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疑問句賓語前置

在古代漢語的疑問句里,如果賓語是疑問代詞,則常常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前。例如:

①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元年》)

譯:我確實沒有才能,又敢怨誰?

②公曰:“太師誰撞?”(《韓非子·難-_》)

譯:晉平公說:“太師您撞誰啊?”

③客何為者?(《史記·項羽本紀》)

譯:這客人是干什么的?

“誰”“何”是疑問代詞,作動詞謂語的賓語,放在動詞之前,但理解和翻譯時就要放到動詞之后了。

④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莊子·秋水》)

譯:由此看來,又憑什么知道毫末能夠定為最細小的極限?又憑什么知道天地能夠窮盡最大的區域呢?

⑤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譯:如果沒有這個人,我同誰在一起呢?

“何”“誰”是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因此位于介詞的前面。

(二)否定句賓語前置

在古代漢語的否定句里,如果賓語是代詞,則常常放在動詞之前。例如:

①行離理而不外危者,無之有也。(《荀子·正名》)

譯:行動背離正理而不遭受外來威脅,還沒有這樣的事情。

②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賈誼《論積貯疏》)

譯:從古到今,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

③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譯: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當時沒有人贊同他。

④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

譯: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啊。

上述例證中“未”“不”“無”為否定副詞,“莫”是否定代詞。”之”“余”為代詞作賓語。“無之有”就是“無有之”,“未之嘗聞”即“未嘗聞之”,“莫之許”即“莫許之”,“不余欺”等于說“不欺余”。

(三)表示強調的賓語前置

有時為了強調賓語,在名詞賓語后加“是”“之”“之為”,并將它放在動詞之前。例如:

①將虢是滅,何愛于虞?(《左傳·僖公五年》)

譯:晉國就要滅掉虢國了,對虞國又愛惜什么呢?

②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隱公元年》)

譯:姜氏怎么會滿足呢?

③故人茍生之為見,若者必死;茍利之為見,若者必害。

(《荀子·禮論》)

譯:所以一個人如果只重視生,這樣的人一定會死;如果只重視利,這樣的人一定會受害。

“虢是滅”“厭之有”“生之為見…利之為見”即“滅虢”“有厭”“見生”“見利”。有時還在賓語的前面加副詞“唯(惟)”,構成“唯(惟)……是……”“唯(惟)……之(之為)……”的句式。這種句式不僅強調了賓語,而且表示了它的單一性、排他性。例如:

④皇天無親,惟德是親。(《尚書·蔡仲之命》)

譯:上天沒有偏愛,只幫助有德行的人。

⑤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左傳·成公十二£年》)

譯:我雖然同晉國往來,但我只看重利益。

⑥舍其產而唯丁田之問。(柳宗元《答元饒州論政理書》)

譯:不管資產多少,只看人口和田畝。

⑦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荀子·不茍》)

譯:君子養心的方法沒有什么比誠更好,達到誠就無須

其他養心方法。惟有守住仁,惟有實行義。

更多關注

2018年出版資格考試《初級基礎》第七章知識點

2018年出版資格考試《初級基礎》第六章知識點

>>>2018年出版專業資格考試報考指南

歷年出版專業資格資格考試真題大匯總

報名條件 考試科目 考試題型 考試時間



(責任編輯:gnn)

2頁,當前第1頁  第一頁  前一頁  下一頁
最近更新 考試動態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 出版資格

        [VIP通關班-協議退費]

        7大課程模塊 2大研發資料 準題庫高端服務

        3980起

        初級 中級

        345人正在學習

      • 出版資格

        [VIP通關班-暢學]

        6大課程模塊 2大研發資料 準題庫高端服務

        3980

        初級 中級

        545人正在學習

      • 出版資格

        [零基礎通關班]

        3大課程模塊 準題庫高端資料 校方服務

        1680

        初級 中級

        465人正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