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常用虛詞
如果說實詞是人體的骨肉,那么虛詞就是人體的經絡和血脈。在古代漢語中,虛詞不僅在行文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我們的閱讀也有重要影響。正確掌握虛詞的基本用法,有助于閱讀文言文。古代漢語中的虛詞有很多,這里只挑選最為常見的一些虛詞,分為介詞、連詞、助詞和語氣詞四組,來說明它們的主要用法。
一、 “以” “為” “于”
(一)以
“以”一般作介詞,有時作連詞。“以”作介詞時,一是可引出動作行為發生時所依賴、借助的事物或遵循的準則,可譯為“用”“憑”“按照”等。例如:
①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韓非子·難勢》)
譯:用你的矛來刺你的盾,會怎么樣呢?
②故以言舉人,若以毛相馬。(《鹽鐵論·利議》)
譯:所以根據言論來舉薦人,如同根據馬毛來考察馬。
③禮法以時而定。(《商君書·更法》)
譯:禮法要按照當時的形勢來制定。
二是可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譯為“因為”“由于”等。例如:
④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譯:孫臏因為這件事揚名天下,世間流傳著他的兵法。
“以”作連詞,一是表示目的或結果,可譯為“以便”“來”等。例如:
⑤楚人伐宋以救鄭。(《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譯:楚人攻打宋國以便解救鄭國。
二是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又”等。例如:
⑥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韓愈《原毀》)
譯:他們責備自己嚴格并且全面,他們對待別人寬容并且簡單。
三是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例如:
⑦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譯:晉侯、秦伯圍攻鄭國,因為鄭國對晉國沒有禮貌,而且背叛晉國勾結楚國。
(二)為
“為”多作介詞。作介詞時,一是引出動作行為發生時涉及的對象,可譯為“為了”“給”“向”等。例如:
①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養生主》)
譯:庖丁給文惠君解剖牛。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潛《桃花源記》)
譯:不能向外人講啊!
二是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等。例如:
③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茍子·天論》)
譯:自然的運行有一定的規律,不會因為堯才存在,也不會因為桀而消亡。
三是表示被動,可譯為“被”。例如:
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五蠹》)
譯:兔子不可能再得到,自己反被宋國人嘲笑。
“為”還可作語氣詞,用于句末,可譯為“啊”“呢”。例如:
⑤予無所用天下為!(《莊子·逍遙游》)
譯:天下對于我沒有什么用處啊!
⑥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史記·項羽本紀》)
譯:天要亡我,我為什么還要渡江呢?
(三)于
“于”一般作介詞。一是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對象,可譯為“在”“到”“從”“向”“對”等。例如:
①子于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
譯:孔子在這天哭過,就不再唱歌。
②聲名光輝傳于千世。(《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譯:聲名光輝流傳到千秋萬代。
③民以為將拯已于水火之中也。(《孟子·梁惠王下》)
譯:老百姓認為您將從水火當中把他們拯救出來。
④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論語,述而》)
譯: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的為人,子路沒有回答。
二是介紹相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例如:
⑤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茍子·勸學》)
譯: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比蓼藍的藍色葉汁顏色更青。
三是介紹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例如:
⑥故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鹽鐵論·險固》)
譯:所以有準備就可以制服別人,沒有準備就被別人制服。
(責任編輯:gnn)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出版資格
[VIP通關班-協議退費]
7大課程模塊 2大研發資料 準題庫高端服務
出版資格
[VIP通關班-暢學]
6大課程模塊 2大研發資料 準題庫高端服務
出版資格
[零基礎通關班]
3大課程模塊 準題庫高端資料 校方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