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_男女福利视频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小向美奈子_在教室里和同桌做校园h文

當前位置:
首頁 >> 公務員 >> 申論 >> 模擬試題 >> 正文

2010年重慶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卷及答案(1)

發表時間:2010/4/12 0:00:00 來源:中大網校 點擊關注微信:關注中大網校微信
關注公眾號
2010年重慶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卷及答案(1)

關注留守兒童

滿分100分 時限150分鐘

  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是對分析駕馭材料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言語表達能力的測試。

  2.作答參考時限:閱讀資料40分鐘,作答110分鐘。

  3.仔細閱讀給定的材料,然后按申論要求依次作答,答案書寫在指定的位置。

  二、給定資料

  1.11月20日是國際兒童日。可是,前幾天,留守兒童卻出了大事。

  2009年11月12日8時許,廣西賀州市平桂管理區公會鎮楊會村的非法爆竹加工點發生爆炸,造成13個兒童傷亡。據披露,其中大部分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

  12日這天,這群想掙點零花錢的孩子,沒有走在上學的路上,而是在非法爆竹加工點往大海碗里一個接一個扔插了引信的鞭炮——遠在他鄉疲憊的打工父母、近在咫尺年邁而遲鈍的祖父母,對這一切都渾然不知。花朵般的人生,竟被殘忍地點燃了……

  兩天后,一個“全球媒體兒童日”大型公益直播活動,在世界六大洲展開24小時多媒體環球“接力”報道。主旨是體現媒體“關注兒童生存環境、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責任。

  現在,一群著了火的“留守兒童”,哭喊著跑上報紙的版面,跑進電視新聞的鏡頭,逼視著我們:還能繼續漠視他們的生存困境嗎?

  “留守兒童”,這是一群被所謂“主流人群”忽略不計的孩子。翻檢媒體,一提到中國兒童,永遠的話題是“應試教育”、“擇校熱”,是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群體,是居高不下的教育成本……事實上,媒體熱衷于描述的,遠不是中國兒童的全部,僅僅是媒體身邊的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的城里兒童。還有另一群兒童,他們穿著臟兮兮的衣裳,攥著破破爛爛的課本,游走于城鄉之間。寒暑假,他們候鳥般往返于城鄉之間,為了能和父母小住上一段時間,并且時常不幸地成為城里社會新聞的隱身主角:一外來務工子弟溺水身亡,某工地外來務工子弟被構件砸傷……

  他們和城市兒童更有天壤之別的精神待遇。當城里兒童在多達六位至親長輩的貼身關注中不耐煩時,他們卻守著空空的老屋和木訥的老人,思念著父母。當城里兒童為多如牛毛的試卷和沒完沒了的培訓班發愁之際,他們正得過且過地試圖混完小學和初中,也去圓外地打工的理想。就算有發奮肯讀書的孩子,在名師、輔導資料和有文化的長輩均告闕如的前提下,還非得多考幾十分,才能有幸和城里孩子讀同一所大學。

  而我們甚至還弄不清他們的人數究竟有多少。媒體一會兒猜測他們有2000萬人,一會兒又估算超過6000萬人。倘若,在注重父慈子孝的中國鄉村,竟有6000萬孩子嚴重缺乏家庭溫暖,缺乏母愛或父愛,他們的成長,可能將是中國未來的“定時炸彈”,冷漠、自卑、缺乏安全感,將會引爆接踵而至的各種社會問題:失學、失業、失婚,家庭失和及犯罪率上升……

  國際兒童日,讓我們在關注阿富汗兒童、黎巴嫩兒童的同時,更將最深切的關注,投向中國的留守兒童群體。至少,他們也該是“國際兒童日”的主角。

  2.由于年齡小自制力差、得不到家長的幫助等因素,目前留守兒童出現的主要問題是道德滑坡、學習偏差、心理失衡與安全隱患。

  全國政協常委、黑龍江省政協梁副主席認為,這些問題是由城鄉二元制結構造成的: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與各地不同教材影響教育銜接,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形成落差;農村學校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等。

  對此,梁副主席也相應提出了一些標本兼治的對策與建議。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間的有序流動,梁副主席認為,“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3.據全國人口普查顯示,現在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已有2000萬人。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勞動力結構變化,更多的兒童將被留在家中。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已高達18%至22%。“留守兒童”的教育、生活等問題成為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受民盟中央的委托,2007年5月中旬,民盟中央婦委會對在京務工的留守兒童父母開展了一項問卷調查;并就“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召集了來自河北、山東、四川、重慶等農民工輸出大省的部分農民工進行了座談。此次調查共收到問卷44份。從問卷調查中反映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對留在家鄉孩子的擔心與無奈,和隱含著的一些社會問題。

  在這項“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問卷調查中顯示:

  農民工對孩子最擔心的是:有6.3%的被調查者擔心監護人不良嗜好可能會傳給孩子;13.3%的人擔心無法照顧好孩子的生活;5.5%的人擔心無法保證孩子的安全;22.89%的人擔心無法輔導孩子的學習;14.9%的人擔心監護人太溺愛孩子;16.5%的人擔心管不住孩子;11%的人擔心不能和孩子很好地交流溝通;3.9%的人擔心孩子生病不能及時就診。

  農民工對孩子盡父母之責的方式是:80%的被調查者回答每周與“留守兒童”通電話一次,12%的被調查者是用發手機短信的方式與孩子聯絡,8%的被調查者大約一個月給孩子寫一封信。當問及如果孩子出現問題,如生病或逃學等監護人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您會如何處理?有41.2%的人回答說自己馬上回去;20.6%的人說打電話找孩子的老師;15.59%的人回答打電話找其他親戚;另有15.59%的人回復打電話找自己的朋友;打電話找村委幫忙的僅占6.3%。

  農民工的最大愿望是:9.5%的人希望農村多辦、辦好寄宿學校;6.9%的人希望老師最好能代管孩子;14.9%的人希望老師和學校要經常與監護人聯系,交流情況;14.3%的人要求加強對網吧和游戲廳的管理;12.7%的人希望老師加強孩子的心理輔導工作。

  農民工的最大期盼是:有91%的農民工想帶孩子一起來城市生活。但受限于經濟條件、生活環境,以及工作太艱辛等原因而不能實現。因此,在問卷中農民工提出希望工作所在地的政府、學校、群眾團體,能夠幫助解決如下問題:解決收費問題,取消借讀費用,與城市學生同等待遇;解決寄宿問題,政府出面多辦農民工子弟學校,多建農民工經濟適用房。

  民盟中央婦女委員會在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召開了“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座談會。10名來自河北、山東、四川、重慶等地的農民工說出了心中的期待:對農民工孩子實行“雙學籍”。即在北京和戶口所在地都有學籍,孩子初中前與父母在京上學,既可以督促孩子學習,又不致感情疏遠,高中后孩子基本自立,回家鄉讀書;在京農民工子弟學校由政府承辦,做到收費合理,利用北京有利的教師資源,提高教學質量,給農民工子弟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民盟中央針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建議:

  加強全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充分發揮社會和政府力量。通過廣泛的宣傳,引導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環境。建議成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協調機構,并吸納規范有關社會組織,整合資源,彼此之間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調整、制定相關政策,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及時調整人口管理體制,通過相關政策的制定,將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與城市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適當鼓勵、幫助農民工將子女帶到城市上學和生活,充分發揮家庭難以取代的教育功能。

  建立“留守兒童”心理咨詢疏導體系。心理健康是留守孩子面臨的最大難題。通過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員資格認證制度,著手培養一批有一定水準的心理教育咨詢隊伍,為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提供人力資源。

  推進寄宿制學校和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建設。寄宿制學校可以兼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更有利于學生的安全,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困難留守兒童給予適當補助,以保證正常學習和生活。

  4.2009年3月29日下午,萬年縣一名輟學流浪在外近一個月的留守兒童吳某,因肚子餓潛入陳營鎮下陳村一居民家中尋找食物,被人發現后送往該縣城區派出所。該所民警了解情況后,積極出手援助,使其生活有了著落,不再流浪。

  29日下午5時許,該縣公安局城區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稱,有一名十多歲的兒童到居民家中“偷盜”被抓。民警趕到現場時,只見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全身臟透,稚嫩的臉龐露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民警隨即將其帶回派出所,用毛巾替他擦凈臉和手,當了解其是因饑餓而到居民家中尋找食物時,民警又為他買來煎餅、餅干和牛奶,并對其講述法律知識。

  經了解,這個孩子姓吳,1997年5月生,系萬年縣齊埠鄉盤田金坎村人,父母均外出打工,爺爺奶奶已故,由其年邁的太公太婆撫養。因其太公太婆年事已高,照顧吳某顯得力不從心,于是吳某一直受到“冷落”,于上月輟學流浪,迄今已達月余,每天露宿街頭、食不果腹。民警從盤田村干部處證實孩子的情況后,考慮到其太公太婆已無力管教,而其父母又暫時無法回來,如再將其送回家中,很有可能會再次外出流浪,于是將其送到縣福利中心。

  5.雖然跟其他省份或廣東以往的做法相比,“七年入戶”、“五年入學”的規定無疑是個進步;但這個進步其實是非常有限的。

  例如“七年入戶”,準確的說法其實是“居住證持證人在同一居住地連續居住并繳納社會保險費滿七年可以按照居住地的有關規定申請常住戶口”,而且過去已經居住的時間是不計算在內的。“在同一居住地連續居住”給政府扣留“流動人口”的權利留下了很大的操作余地:到底是在廣東省連續居住還是需要在特定的市、區甚至街道連續居住,或者必須在同一所房子里連續居住?退了房子、辭了工作后回老家住兩個月再回廣東同一區、縣重新租房、就業還算不算連續居住?“居住地的有關規定”也可能另外增加入戶的門檻。

  即使辦理居住證后子女無條件“五年入學”,筆者覺得也是不可忍受的。現代社會孩子不入學是難以想象的。對于大部分工薪階層的人(包括農民工)而言,是沒有能力送孩子上昂貴的私立學校的。不能享受與本地人同樣的受教育待遇,實際上意味著這些孩子被迫留在老家,成為所謂“留守兒童”,不能享受跟父母在一起的天倫之樂。

  古今中外,跟父母一起生活對孩子來說都是最重要的權利,是孩子幸福的源泉。迫使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分居的政策或法律都是難以讓人接受的,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從長遠來看也是不利于整個社會的。

  《憲法》第49條規定:“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的保護。”但是對孩子的保護不同于對成年人的保護,僅僅是保障沒有人積極地侵犯他們是不夠的。他們缺少自我保護能力,水、火、電、氣、天氣的變化、細菌和病毒的流行都可能危害他們,他們柔弱的心靈需要父母的呵護,他們不良的習慣需要父母矯正。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屬往往因為年齡太大或自己也有孩子而力不從心,隔代撫養往往容易溺愛,孩子對父母之愛的渴望更非其他人所能滿足。

  “留守兒童”跟生活在父母身邊的兒童相比,一般學習成績較差,安全隱患較多,性格比較孤僻、自閉、自卑,不少人染上了抽煙、喝酒、賭博、偷摸惡習。迫使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分居的政策或法律拆散了家庭,傷害了母親,也傷害了孩子,跟《憲法》第49條的規定是背道而馳的。

  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抽樣數據推斷,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28.29%,其中92%以上為中小學在校學生。

  可見我國的“留守兒童”非常之多,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而義務教育不接納非戶籍人口則是產生“留守兒童”的主要原因。

  僅僅靠廣東一省的改革,確實可能導致“流動人口”入戶、入學壓力過大難以承受的問題。但是如果沿海各省和內地各大城市同時消除對“流動人口”及其子女的不平等待遇,我覺得并不存在什么承受不了的壓力。尤其是考慮到我國近年出生人口不斷下降,越來越多的校舍和教學設施閑置,這就更不成為問題。

  所以依我的看法,“五年入學”不是因為時間太短而超過人口流入地的承受能力,而是因為時間太長而危害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6.面對記者的提問,重慶市南川市鳴玉鎮石龍村的留守兒童小紅趴在自家破屋門口的小木桌上掩面痛哭起來。她今年12歲,卻已經整整11年沒有見過外出打工的父母。杳無音信的父母走前還留下幾萬元債務和年過六旬的爺爺奶奶。家里所有值錢的東西和糧食都被上門逼債的人搶走了。堅強的老人靠租種8戶人家的農田來撫養孫女、償還債務勉強度日,但至今仍有八千多元沒還完,家里唯一的電器是只能收到一個頻道的黑白電視機。“這么多年沒回來過,也沒有音信,我都不記得他們的模樣,我恨他們,不想看見他們,他們回家我也不會認。”小紅哭著說。

  親情的缺失甚至使得一些留守兒童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鳴玉中學初三學生小院的父母在福建打工,已經兩年沒回過家,他漸漸變得不愛學習,成績不斷下降。產生厭學心理的小院于是有了輟學打工的想法,因為沒有路費,他就去攔路搶劫,被警察抓獲,關在看守所4個月。“平時和我一起玩的幾乎都是留守兒童,沒人管,沒心思學習。每天逃課,上網打游戲或者聚眾打架。”他說。

  廣東信宜市北界中學初二年級學生小梅在日記中寫道:“星期六回家,家里空蕩蕩的,不知道干什么好,感覺整個家冷冰冰的。每當聽到別人的爸爸媽媽喊自己孩子回家吃飯的聲音時,我就感到特別傷心,有時還禁不住想哭。”

  7.不少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的父母,之所以忍心拋下孩子,最重要的動機是:為了孩子。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目前的辛苦,多賺些錢,為孩子的生活尤其是現在和將來的教育費用進行一些積累。雖然一些年齡尚小的孩子曾經埋怨過父母把自己拋下,但很快他們就明白父母是為了他們。所以不少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一定要為了對得起父母好好學習,自己不能為父母做什么,好好學習是自己唯一可做的,唯有如此才能對得起父母的辛苦。

  在調查中,有65%留守兒童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是為了家庭、為了自己,他們最擔心自己成績不理想讓父母失望。“報答父母”成為他們學習的強大動力。

  河南新縣列寧小學的朱嬌是本年級學習成績的佼佼者,多次榮獲校“學習優秀獎”。她對記者講,她知道父母辛辛苦苦在外面打工,就是為了供她和12歲的哥哥繼續讀書求學。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即使爸爸媽媽不在身邊也不會影響學習,反而會激勵自己學習更加努力。小黃翔是在那天記者采訪的幾個孩子中學習成績一般的一個孩子,但是自從父親去世以后,小黃翔變得更懂事了,2008年獲得了“學習進步獎”。

  新縣宏橋小學的王隆在給外出打工的父親的信中說:“爸爸,您在那邊掙錢供我上學,我一定會努力學習,等我長大以后就不讓您那么累了,讓您在家,我孝敬您和媽媽。”

  宏橋小學的章亞萍在自己的作文里寫道:“媽媽常常對我和弟弟說:‘爸爸出去,拼命打工賺錢還不是為了你們上學,長大有出息,你們一定要以好成績報答他……長大了的我,學會了用心學習,再也不像小時候那樣貪玩和懶惰了。’”

  新縣一中初二(1)班的馬志良的愿望可以說是不少留守兒童的代表。他在一次暑假期間看到了爸爸打工的辛苦,非常感動,并想到“父親平時最關心我的學習,我一定要以最好的學習成績來報答他。”他還說:“努力讀書,把自己的成績提升上去,用優異的成績報答父母,我想這不僅是我也是大多數留守兒童最大的心愿。”

  孩子能夠體會父母的辛苦,并能將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化為學習的動力,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但是,作為父母也應當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一門科學,有它自己的規律性,一定要講科學的學習方法,并且學習也是一個需要不斷付出努力和毅力的過程。孩子只有掌握學習的規律、講究科學的方法、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真正把學習提升上去,才能把自己提高學習成績的愿望變成現實。但是,由于不少留守兒童的父母在觀念上沒注意到這一點,同時,加之鞭長莫及,使一些留守兒童沒能在入學初期時養成一些好的學習習慣,學習一些好的學習方法,造成了學習困難。

  同時,關于學習方面還有一個問題應當引起父母的重視,即當一些孩子不能取得好的成績的時候,就會產生深深的負罪感,覺得自己像個罪人一樣,對不起父母為自己的付出。孩子的負罪感首先會造成他心理壓力過大。一定的壓力會成為學習的動力,但當心理壓力過大時,孩子反而會因為沉重的思想包袱而影響學習。另一方面,負罪感也說明孩子覺得自己是在為父母學習。雖然“為了父母”可以成為學習的一種動力,但畢竟學習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一定要多注意調動孩子內心的追求和動力,讓孩子的學習成為他生活的需要。

  其實不管生活還是學習,對于留守兒童來說他們面臨最大的無奈還是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常常充滿了對親情的渴望。

  江西全南縣一所小學五年級的一個女孩在父母出去打工后,從小與奶奶相依為命,性格孤僻、敏感多疑,她曾跟同學說她就是課文里那個可憐的“小凡卡”。最近奶奶又棄她而去,她又被寄養在嬸嬸家。這個女孩覺得“大家都不要她了”,在一個夜晚喝下了早已準備好的農藥自殺,幸好被人及時發現才得以幸免。

  上面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不過卻能充分地說明親情缺失給孩子造成的危害。《知心姐姐》雜志記者在河南新縣列寧小學調查采訪時,當問到被采訪的留守兒童,最讓你們難忘的事情是什么,他們無一例外地都說是關于自己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發生的事情。六年級的吳元順對我們講了一件他8歲的時候發生的事情,爸爸在過年前幾天回家來看他,那時家附近的小池塘已經結冰,他和父親一起在結了冰的小池塘上嬉戲玩耍。吳元順對我們說,他覺得包括自己那次給爸爸買啤酒把酒瓶摔了,被爸爸打了一頓的情景,現在想起來都覺得是十分珍貴的回憶。

  孩子在津津有味地回憶著和父母在一起的情景:爸爸媽媽回家過年了,過生日的時候爸爸媽媽打電話回家了,暑假的時候爸爸媽媽把自己接到打工的城市游玩……點點滴滴,都成了孩子彌足珍貴的記憶。

  那么,對于身處異地的父母,平時是如何和自己的孩子溝通和交流呢?在此次調查中發現,多數留守兒童一般是通過電話與父母聯系,通常是父母打給他們,約占被調查人數的83%。父母可能覺得打個電話叮囑幾句,問聲平安就夠了,其實孩子還渴望和父母有更多的交流,在我們調查采訪中,不少孩子覺得電話遠遠不能滿足自己和父母的溝通,他們有的還說:“有些話好像在電話里也說不出來,有時拿起電話該說的又給忘了。而且也沒有那么多時間可以說,還要考慮到電話費呢!”

  三、申論要求

  1.用不超過150字的篇幅,概括給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內容。(20分)

  2.分析導致出現留守兒童以及引起相關問題的原因。字數500字左右。(30分)

  3.對于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對此寫一篇12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題目自擬,語言流暢,條理清楚,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50分)

  參考答案(范文)

  1.答案提示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市場對勞動力需求不斷加大,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趨勢也呈上升勢頭。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也在不斷加大,留守兒童問題日益突出。關注留守兒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成員的共同關注和廣泛參與。

  2.答案提示

  (1)城鄉二元結構與留守兒童的受教育問題: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此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學制度,使得農民工無力承擔子女在非戶籍地城鎮入學的高昂費用;學生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讓農民工子女返鄉就讀;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農民工子女在轉學后面臨教育內容不能銜接,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農民外出打工第一考慮是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子女教育問題還沒有得到他們足夠的重視。

  (3)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形成落差:家長或親友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于讓孩子完成作業,在精神和道德層面管束少,因而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上呈放任自流狀態。監護權轉移的不完全性和滯后性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處于嚴重缺失或空白狀態,不能在精神上、心理上、生理上充分給予他們支持、關愛與指導。

  (4)學校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過分依賴學校教育,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基本沒有心理教師,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這些留守兒童急需的行為教育嚴重缺乏。

  3.答案提示

關注留守兒童 構建和諧社會

  留守兒童是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出現的新的群體,作為“中國的娃,祖國的花”,應該與所有人一樣,共享藍天綠水。然而由于親情缺失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使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沒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應該關注留守兒童,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第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政府加快改革,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逐步實現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中心,消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徹底打破維系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間的有序流動,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根本所在。

  第二,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與管理。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普遍很差,甚至很多沒有寄宿條件,這使得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無法有效地發揮。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并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和各種文體投入,要盡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們中成長,以便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

  第三,建立農村社區少年兒童的教育和監護體系。兒童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的責任,對少年兒童發展提供有效幫助的機構太少,尤其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要實施轄區行政負責人對留守兒童管護責任制,并將其列為對鄉村學校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可以考慮由基層學區和共青團牽頭,聯合婦聯、工會、村委會、學校,共同構建農村少年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這些社區機構可由離退休教師、青年志愿者等人員構成。這對于保護農村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培育他們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綜合素質,溝通學校與家庭都會產生有利的影響。

  第四,在學校教育中增設相關課程,加強精神、心理、生理、行為方面的指導教育。學校要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課程,引導兒童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教育主管部門要盡快為農村學校配齊心理教師,加強心理行為教育課程,讓他們和其他任課教師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幫助兒童健康、和諧發展。

  第五,加強社會組織的建設,加深社會力量幫助和參與程度。非政府社會組織是世界發達國家普遍具有的幫助機構,其中幫助兒童是重要的內容。政府部門應鼓勵個人創建并充分發揮組織的作用,加強協作,在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的同時,對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也進行引導和教育,強化農民工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及其重要性,讓農民工家長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第六,加強對監護人的培訓,發揮家庭教育這一杠桿的作用。留守兒童家庭常住人口的變化,使“隔代教育”“單親監護”“親朋監護”及“兄長監護”“姊妹監護”等形式還將長期存在,各社區或各級政府要積極組織起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定期對他們進行培訓,讓他們真正履行起一個監護人應有的職責,真正發揮家庭教育的杠桿作用,使監護之家成為一個合格的教育場所。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

2頁,當前第1頁  第一頁  前一頁  下一頁
最近更新 考試動態 更多>

考試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