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2013年重慶公務員考試時間 || 準考證打印入口
2013年重慶公務員考試考前沖刺專題
【考點分析】
一、孝觀念淡化的原因分析
孝觀念日趨淡化并非僅僅是從道德層面譴責就能解決問題的,背后有著復雜的社會原因。如今,中國社會“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年輕人所占比重越來越少而年長者越來越多,“4-2-1”家庭結構日趨普遍,同時,社會的養老保障體制的遠未健全,年輕人養老的經濟壓力越來越大,于是開始越來越多的人試圖逃避責任,在山東曲阜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6%的人認為孝與不孝與經濟有關。
另一方面,具體的階層也存在具體的困難。在城市中拼搏的年輕人正面臨越來越多生存壓力,在生存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證的情況下,孝心等道德層面的問題自然被排在了后面。在農村,城鄉二元分化對立的社會體制,也增加了農村人養老困難。農村家庭的割裂,一家人分處幾地的現象非常普遍,一家人都難以團聚、朝夕相處,“孝文化”和“孝心”培養自然無從談起。
二、弘揚孝文化的意義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始終閃耀著不滅的光芒。孝文化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基礎,包含了許多寶貴的精華內容,對于和睦鄉里,促進家庭的和諧,維護社會的穩定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孝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為維系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文化紐帶,成為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顯著特征。當今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倫理道德正處于重構之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十分繁重,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揚傳統孝文化,對于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良好的倫理道德規范,培育偉大的民族精神,形成和諧友善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內涵,并身體力行,站在已有的文化高度上繼續向前行走,才更能感悟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泱泱大國的地位和使命。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和理想,而社會的和諧首先就在于家庭的和諧。孝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智慧,是民族精神重要的方面。挖掘孝傳統,弘揚孝文化,以孝作為構建和諧家庭的突破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三、弘揚孝文化的對策
1、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真實需要。由于社會價值觀的改變與教育水準的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價值觀也有很大變化;由于資產積累的加速與經濟保障制度的充實,老年人的經濟能力也已有較大改善。這些因素都使得現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呈現多樣化的趨勢。要充分了解老人的真實需要,滿足其多方面的需要。
2、倡導最為基本的孝行準則。父母對子女所希望的,除低層次的物質需求外,更有精神層面的高層次需求。雖然孝的定義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表現可能有所不同,但我們亦倡導踐行現代最為基本的孝的行為準則。
3、利用節慶效應弘揚和傳播孝文化。自古以來,中華傳統節日中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如除夕、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等,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中華民族的諸多節慶都強調親情,以家庭的歸屬和對祖先的緬懷為主,強調家族的重要性與家庭的溫馨。因此,應借節慶之際,不斷宣傳和強化以孝文化為核心的家庭親情紐帶,同時,還可大力推廣父親節、母親節、重陽節,將敬老、愛老的思想與節日活動緊密結合。
4、在道德層面不斷強調孝文化的教化作用的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強化用法律的手段加強對老年人權益的維護。我國《憲法》和《婚姻法》等法律對此都有明文規定。比如,“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和兒童”,“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等等。對于不尊、不敬、不孝之徒應予以嚴懲,以儆效尤。
5、文化研究機構、公共教育部門對孩子、公眾持之以恒開展好經常性教育。
6、健全孝道公共評價與激勵機制,厘清新社會條件下孝道的內涵與標準,讓孝道更具操作性。
7、在社會福利、公共設施等方面更關愛老人,發揚尊老愛老的社會風尚,宣傳那些真心盡孝的道德楷模,長期保持宣傳普及與輿論引導的作用。
重視與弘揚傳統孝文化,應是全民道德建設的一項系統工程,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有法律的保護,道德的提升,社會的保障,孝道的倡行,輿論的監督,可以相信,新時期的老人將享受到越來越多的幸福。
四、對孝子工程的看法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自古以來,孝順父母和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當下“不孝”之舉卻屢見報端,在這種情況下,“小孝子培養工程”的啟動,可以說是應時而生。
小孝子培養工程旨在通過培養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開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其出發點是應該肯定的,但實際效果恐怕未必盡如人意。
一方面,小孝子培養工程的確有著很強的社會現實意義。
第一,百善孝為先,孝是維系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一條紐帶,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可否認,當下確實存在一些子女不孝的現象。從這個角度說,培養兒童孝順、感恩的孝德工程很有必要,其最大的現實意義不是培養出多少名“標準孝子”,而是通過這一工程的實施,向廣大青少年灌輸孝的意識,培養他們孝親敬老的思想美德,帶動更多人的有孝心、有孝行,進而在全社會形成一種以孝為美的社會氛圍。
第二,一個人幼年時期的心理素養,必將影響將來的人生軌跡。“孝為德之本”,教孩子孝敬父母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是做人的根本。該工程讓孩子從小就接受傳統道德精華的熏染,用中國特色的道德文化培養他們的傳統心性,對德育發展是一個積極推進。
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提倡對孩子進行孝心培養的初衷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涉及到“孝心能否量化培養”、“應在什么階段培養”以及“如何衡量孝心”等具體問題,卻又需要更深層、更系統的的考量。
第一,孝道沒有統一的可量化的評定標準。用統一標準要求孝子,既不合實際,也背離科學,“孝”有許多統一的標志與行為指征,以一個“中華小孝子”的名號來涵蓋孝道顯然過于武斷。
第二,孝道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孝”乃發自內心,表于言行的一種品德,其多半得自于兒童對社會的認知,以及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如果說存在“培養”這種“方法”的話,也是一個漫長的示范與模擬的互動過程,是長期教化和環境影響的結果,而不是簡單的“批量生產”。因此,僅靠辦學習班進行短期培養,是完全不夠的。
第三,孝道的保持和增強需要長期的努力。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 這些實際問題更是“孝子培養工程”所解決不了的。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培養“孝道”呢?
首先,孝道的培養針對的是人們靈魂的鍛造和升華,是一個龐大的、長期的社會系統工程,只有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風氣和氛圍,才能讓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得到升華、得到引領。
其次,在孩子行為習慣中,家庭教育是滲透力最強的教育,家庭是最好的課堂。要想培養孩子的孝心,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因為“身教重于言教”。要把孝心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只有在孩子有了切身體驗時,才能體會父母付出的辛苦,從而知道體諒父母,盡自己的能力幫父母,為父母分憂解愁。
總之,道德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孝子更不可能批量生產。只有通過社會方方面面一起行動,才能真正構建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氛圍,才能真正培養出父母膝下知冷知熱的兒女,才能真正找回“孝”文化。
編輯推薦:
2013年重慶公務員考試時間 || 準考證打印入口
2013年重慶公務員考試考前沖刺專題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