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困難局面,各地區、各部門圍繞保增長的大局要求,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紛紛大念“保”字經:保出口、保產業、保企業,保民生、保就業、保穩定,保項目、保市場、保信心,等等。其中反映出的積極進取態度值得肯定,但對各類“保”中存在的一些不科學的苗頭與傾向需要引起警覺。“保”字經固然不錯,可如果對各種“保”之間的關系沒有科學的認識,念歪、念偏了,就會事與愿違。那么,如何才能念準“保”字經呢?
——首先,要科學認識各種“保”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價值,不能該保不保,犯買櫝還珠的錯誤。
我們應該注意到,各種“保”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價值是不同的,是處于不同層面的。科學保增長,必須分清楚何為目的,何為手段;何為雪中送炭,何為錦上添花。
經濟增長,說到底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所以,保民生是最高目的,保企業、保產業、保出口,乃至保穩定、保市場都只是保民生的手段。當然對于特定部門、特定群體、特定地區來說,也許保企業、保產業、保出口就是他們當下的目的,有其剛性的必要必須去保。但即使這樣也要記住大道理要管小道理,大目的要管小目的,手段性的“保”要服從于目的性的“保”,不能因為保這些手段性的內容而影響甚至妨礙了保民生這一大要求、大任務、大目的。不然,我們就會犯買櫝還珠的錯誤。
即使是保民生,以我國的基本國情兼之當下的經濟態勢,我們應該把主要精力,包括財力物力用于最大多數群眾的基本民生的保障。同是保民生,雪中送炭的“保”要優先于錦上添花的“保”。
——其次,要科學處理各種“保”對于經濟健康發展的意義與權重,不能見保就保,走緣木求魚的彎路。
在經濟周期處于下行期的時候,經濟增長速度適當放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不能還幻想著像經濟高潮期那樣兩位數的增長,這只是一廂情愿。如果為此而急功近利,不僅不可能保得了增長,反而會損害健康持續增長的基礎與條件。
比如,為了保出口而不斷提高出口退稅,其形成的低價優勢等于挖國民財富補貼國外消費者,就算我們真接受這本不該承擔的代價,外需也不見得能馬上擴大。在全球消費市場客觀萎縮,過去那種虛假泡沫外需消退的情況下,還硬要堅持保持大規模的出口是不現實的。
又比如,目前企業經營困難是客觀事實,政府當然不能袖手旁觀。但怎么保,保什么是需要檢討的。如果一些企業因為技術低下、結構低下、管理低下、質量低下等等,本來已經沒有了生存的理由,我們卻不斷地去輸血、不斷減低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義務以求勉強維持是不應該的。
當然,保出口、保企業可以暫時保住產業不萎縮、保住就業不下滑,但要分清楚保出口、保企業只是權宜之計,保產業、保就業才是治本之策。更進一步講,要想實現經濟增長的真正快速和持續,就是保產業也一定要在調結構上下工夫。國務院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最后落腳點都放在了結構調整、產業升級上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再次,要科學評估各種“保”背后的成本與收益,不能為保而保,吞飲鴆止渴的苦果。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各種“保”的行為也不例外。保增長就要上項目,上項目就要擴大信貸、消耗資源、影響環境。如果不能控制好成本,規避開風險,我們就會得不償失,甚至飲鴆止渴。
事實上我們已經進行的一些“保”的行為確實存在著嚴重的隱憂與后患:據國土管理部門反映,在保增長過程中,一些地方借機圈地,搭車用地,土地使用增長過快,保“紅線”、保18億畝耕地的壓力益發加大;環境監管部門則發現個別地方在保企業的幌子下高污染、高消耗的企業渾水摸魚,重新上馬,保環境、節能減排幾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金融部門的人士已經從越來越寬松的、天量的信貸資金投放中隱約看到了呆賬與壞賬的影子,所以提出了保穩健。
保“紅線”、保環境、保穩健,這些“保”看起來似乎與先前那些“保”有沖突,好像與保增長也不盡一致。但這些“保”卻是必須保,不能不保。保“紅線”,為我們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打下堅實基礎;保環境,為我們的青山綠水留出空間;保穩健,在目前金融危機尚未見底的背景下尤其有深意。而且,當這些“保”真正得到保的時候,保增長才會有堅實的前提與持續的可能。
總而言之兩句話: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念準“保”字經;念準“保”字經,實現科學的增長和發展。
——《半月談》2009年第8期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