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為了吸取浙江江山中學英語文化夏令營師生在美國舊金山遭遇墜機,造成兩名學生遇難事件的深刻教訓,浙江省教育廳7月8日緊急決定:對今年已經簽訂合同、符合教育部等四部委通知精神的出國夏令營、游學項目,各地、各學校要重新審查;對尚未簽訂合同的出國夏令營、游學項目,暫緩執行。
今年4月,貴陽一私立小學組織學生出國游學,引發部分家長抗議。近日,因舊金山墜機一案,兩名參加游學團的中國女中學生遇難,再次將“海外游學”的話題推至風口浪尖。
【標準表述】
[綜合分析]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游學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孔丘孟軻等春秋大家,胡適魯迅等近代名流都有過精彩的游學生涯。游學對于一個人開拓視野、積累閱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與過去人們自主游學不同的是,今天的“游學”已慢慢演變為一種產業,尤其是近年來,游學中介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參與游學的群體日趨低齡化。按主辦者的說法,所謂海外游學,是送孩子到國外參觀世界名校,與國外孩子共處,既游也學,很有意義。不可否認,孩子到國外游學可以開拓視野、增長見識。特別是對準備將來出國學習的孩子而言,是對未來留學 生活的一次探路,對國外生活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和了解。但現在的問題是,一哄而上的海外游學,往往偏離了初衷,“熱”得不正常。
一方面從心態上看,跟風現象普遍,攀比情結嚴重。有些家長本來沒有讓孩子去海外游學的計劃和打算,但是孩子的很多多同學都出國去了,而且周圍鄰居和單位同事的孩子也有不少出去游學過了,如果不讓自己的孩子去會怕孩子被別人看不起。據了解,一些家庭經濟本身并不寬裕,可為了讓孩子“有面子”、“長見識”,硬是打腫臉充胖子,讓孩子“國外走一回”。
另一方面從效果上看,往往名不副實,“游”大于“學”,甚至只“游”不“學”。目前,一些海外游學團除了打上“游學”的標簽外,安排的日程與成人旅游團并沒有太大區別,孩子回來就記得一些旅游景點,當地的文化風俗、風土人情沒有太大印象,對外語口語能力的提高也沒有什么實際幫助。
[啟示]
海外游學熱的背后,更摻雜著說不清道不明的利益瓜葛。境外市場的障眼獲利、旅游團體的搭車收費、推薦老師的不菲回扣、中介機構的巨額利潤,都充斥其中。從某種程度講,海外游學持續升溫與相關利益獲得者的“積極推動”有很大關系。據報道,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門和學校,與旅游團體聯合下發通知,“鼓勵”學生海外游學,甚至還有硬性“指標”,便是典型的例證。
[措施]
對此,中公教育專家建議:
首先需要規范的是雨后春筍般長出來的游學機構。與國內游的旅行社不同,海外游學機構基本處在一個監管空白地帶,相互之間的競爭并非比資質和正規,而是誰能攬上團。加之許多家長對此并不了解,或者出于對學校的信任,皮包公司般的游學機構就被堂而皇之地推到了高高在上的位置。而且,報價遠高于類似線路的旅游項目,為相關各方的謀利預留了空間。亂世用重典,就此清理一批,規范一批,有關部門不能手軟。
其次需要規范海外游學質量。全球一體化時代,加強國際交流乃大勢所趨。而且,也并非所有的海外游學都一無所獲。但目前海外游學團異化為純粹的旅游團、購物團,注定會一無所獲。游學關鍵在學,而不是在游。校方對待游學應該像對待教學項目那般慎重,“要有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課程安排等,回來還應該有總結考核”。事實上,目前我們最為缺失的恰恰是這些,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去規范和規制。
最后我們要尊重孩子們寶貴的假期,不要將他們看作是嘴邊的肥肉。一個連孩子的錢都要賺的社會,是沒有底線的社會。為了守住這條底線,相關部門要給學校、游學業務機構分別設定好嚴苛的責任與義務,并懸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