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半年四川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及答案
一、給定資料
材料一
M市D區是省內實施科技特派員工程的試點地區,早在2004年就開始了相關的試點工作。M市D區的農民是科技特派員工程的最早受益人。在村民們心中,科技特派員就是要給田間地頭開藥方,把先進的科技種到地里頭,長出金苗苗。
不久前,D區記者小菲就本區科技特派員的情況,對區科技局副局長李明進行了一次采訪。在采訪中,李局長感嘆道:“我們的科技特派員大部分是行業領域的專家、大學生,有的講授得偏重于純理論,對農民來說,太過于抽象,不接地氣,不實用。這在實際操作中是得不到農民歡迎的。再者說,術業有專攻,本是種蔬菜的農民,要是派一個專攻苗木塔養的工作人員給他,又能有多少用呢?”李局長認為,“農民需要和專業領域對口的,有真才實學的,能聽懂田坎語言的科技特派員對接,而非流于形式的 ‘拉郎配’。”
D區目前共有440多個行政村,但科技特派員總共才82名,這令李局長憂心。“在這支隊伍里,60來歲的根本不算老,最大的已經70多歲了。想想這些老人們還能在田坎上、果林里跑幾年?而一個大學生要想成為一名科技特派員,起碼要跟著老特派員學習兩年。但是,有多少大學生愿意跟著他們天天進村下地?我們這些年過花甲的特派員又有多少精力來帶這些‘徒弟’呢?”
D區村民老蔣對小菲說道:“去年我養土雞,上面給我安排了一個科技特派員,結果每次來就是幫我喂喂雞苗,陪著嘮嘮嗑。后來我懷疑有些雞苗害了瘟病,找他幫忙看看,他卻說沒事,叫我放心。結果后來幾百只雞全部染上了雞瘟,讓我損失慘重。”對此,老蔣村里的村支書老周也表示無奈:“現在我們這兒對特派員的考核制度還不夠完善。要是他們干好干壞都一個樣,是很難有積極性的。如果能通過建立責任連帶制度,并讓特派員們以技術入股的形式參與分紅的話,他們和服務的農戶就會 ‘同呼吸、共命運’,雙方都可以受益。事實上,鄉親們也知道好的特派員不好找,可現在村里也都通了互聯網,能不能像很多醫院開通網上診斷那樣,通過遠程視頻,讓特派員們給村民們的莊稼、家禽們把把脈,號號病?”
采訪中,小菲還對全區82名科技特派員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發現:有近三分之二的科技特派員認為自己的知識結構趨于老化,需要更新豐富;近80%的科技特派員表示因為工作的關系,根本沒有時間自行學習,但如果有相應的知識講座、觀摩交流會,他們會積極參加,也不愿錯過優質的網絡學習資源。此外,這些特派員還有不少同專業、同領域的朋友、同學,他們也有意愿成為服務農村的科技特派員。但都因為工作忙,或不在本地,或不在政府指派培養范圍內等原因而作罷。
據悉,D區計劃近期開展服務行動,圍繞本地農業主導產業,建立一批“互聯網+科技特派員”的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對接國家、省里的“科技特派員管理服務平臺”。對此,小菲感嘆道:這樣的計劃固然是美好的,但用好科技特派員的前提是科技特派員好用、夠用。
材料二
在2017年T市的“全市十佳科技特派員”評選活動中,小童以壓倒性的票數獲得第一名。一個年僅25歲的年輕人,為何能從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的本市特派員中脫穎而出呢?
領導說,他所服務的S村地處偏僻,有一段路車根本開不進去,下雨天時他坐摩托車進村,常弄得一身泥,特別狼狽。可是他每個月去S村的次數和時間都遠遠超過了考核要求。同事們說,他要是有什么沒弄懂的問題,肯定會睡不好覺,會纏著老特派員們搞清楚的。大學書本告訴了他“是什么”“為什么”,但他覺得還不夠。從來到我們這兒,他就開始研究我們這兒的土壤、天氣、鄉情民俗,他一個北方人竟然在短短幾個月時間里學會了我們這兒的方言。
老鄉們說,他態度好,說話和氣。大家都喜歡和他說話。他說的話大家聽得懂,句子不長,用的也是田坎語言,好懂實用。而且他手把手地傳技術,把課堂設在田間地頭,教給大家的東西都能被記得住。“他講東西很接地氣,富有土味兒。而且,他還會收集村民的需求,定期地在網上開展‘訂單化’培訓。這樣的特派員難找。”村支書也對小童贊不絕口。
而小童自己卻說,自己能贏得大家的喜歡,在于自己會玩些“小花樣”。“老鄉們要的是技術,晦澀的理論講得再高深,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老鄉們學技術,最終還是要落腳到做上面去。科教本身有些乏味,必須要加點料才會有滋有味。我在做技術特派工作時,就堅持添加‘三味’:一是原味,堅持用原汁原味的田坎語言講授,盡量講短話,講土話;二是鮮味,給鄉親們的一定是最新的農技知識,過時的、可能已經不適用的,堅決不講;三是甜味,對鄉親們積極鼓勵,盡量用積極的語言,誰都希望話好聽啊,多給他們看看成功的案例,正面激勵。如果你用的是本地語言,說的是農家事,講的是致富經,他們不歡迎你都難啊。”
材料三
近幾年,很多二線城市的人才引進工作都開展得如火如荼。二線城市尚在努力,三四線城市自然也不甘落后:給錢、給房、給戶口。然而,縱觀很多三四線城市的“人才爭奪戰”,大多也只是出臺買房打折、租房補貼、落戶降標、項目資助、一次性獎勵等引才政策。這固然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作為本身經濟實力和區位優勢不那么突出的三四線城市,給出和二線城市差不多的“彩禮”,能真正地“引鳳求凰”嗎?
“在人才工作中,一些地方的同質化傾向依舊明顯。”一位從事人才引進工作多年的部門負責人說道,“現在,很多中小城市都要高學歷、高效能、高層次、高大上、高精尖的人才;而給人才的往往就是‘老三樣’——錢、房和戶口。”“很多地方把人才引進工作想得過于簡單了。”一位評論家說道,“人才工作不是把人引進來就可以的,它其實更依賴人才生態的建設——如何利用、再培養、激勵,如何留得住才是重中之重。然而,這往往是被很多中小城市所忽視的。花了大力氣,引不到人才;人才來了卻又呆不久。消耗了那么多的財力物力,也還是為他人做嫁衣。
問題還不止于此。現在一些地方的人才引進工作,已經給當地的財政帶來不小的壓力和負擔了,但收效甚微。很多地方都重視引進外地人才,厚彼薄此、重外輕里的人才政策更讓本地人頗有意見,可以用“賠本也沒賺到吆喝”來形容。“計算機、生物科技、航空航天這些尖端領域的頂尖人才本來就非常稀缺,即使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城市都是‘肉少狼多’。在這樣的環境中,實力薄弱許多的三四線城市往往是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最后卻還是被‘剩下’。而且,就算引進了,往往也用不好,甚至用不上。”一位從事人力資源研究的教授說道,“引進人才要靠優勢,但中小城市能靠的優勢往往不是物質吸引力,而是自己的特色。”
另一位評論家也給出了一個觀點:“各個地方的人才引進工作必須要‘錯位’又‘對位’。我們的城市定位不應該也不可能是趨同的,如果采用同樣的人才路線,會是‘撞車’的;畢竟錯落有致,才能既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又符合建筑美學嘛。我國各個城市間的地理、經濟等方面差距依然較大,對人才的吸引力、對人才的需求結構都是大不相同的。我們必須認清這個現實,找準自己的位置,才可能做好人才工作。因為你是你,你不是別的城市。你在全省,甚至是全國有你的角色定位,有你自己獨特的優勢。所以必須各就其位,各求所需。”
位于東部的B市,就曾犯一種“經典”的錯誤,在五年時間里,B市花費數億資金引進了大量外市的高職稱人才。然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招來了女婿,氣走了兒子。各個地方都是這樣,厚此薄彼成了通病!”在B市土生土長的科研人員小姚說道,“同樣的學歷,同樣的職稱,就因為我一直在本地,來路不同,待遇差距就這么大?果然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這是讓我們這些兢兢業業的本地人有些寒心。”與此同時,小姚也接到了外地的一個職位邀請,待遇頗為優厚,他說自己正在考慮,是否要離開家鄉到外地去發展。
材料四
2017年8月,X市一則“我市學生近六成想落戶外省”的新聞深深刺痛了當地市民的心;我們這座有三千多年歷史,有近百所院校的城市,居然留不住在這個城市求學的大學生?
要說人才引進計劃,X市也并不是沒有。他們按學歷、工作經歷、從事領域等把人才分為了A到E五類;對于A類到C類高級人才的政策優惠力度,相比其他城市可謂毫不遜色,但就D類到E類人才的政策福利來說,則并無優勢可言。況且,調查顯示,80%的被調查者認為,這樣的人才分類不符和X市實際,對人才的評判、分類分級過于簡單草率,存在重視科學理論,輕視技術實際;重視二、三產業,輕視第一產業;重視學歷,輕視經驗的傾向。如果連本地的人才都留不住,那么可以想象,外地引進的人才來了也還是會走的。據統計,像X市這樣制定人才引進政策的城市不在少數,類似X市這樣留不住在本地求學的大學生的中小城市更是占了大多數。
“最讓我擔憂的是,現在我們正慢慢形成‘倒金字塔型’的人才結構。人才金字塔的頂層結構過于龐大,而底層基礎型人才逐漸萎縮,這個金字塔是無法長久維持的,甚至有倒塌的危險。”X市社科院的一位專家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一位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說道:“我們也想留在X市這座自己生活了四年的城市,為它的發展盡一份力。但是像我這種本科生,即使是‘雙一流’院校畢業,也算不上什么‘人才’。如果是差不多的工資收入,我還是選擇留在一二線城市吧,畢竟那里有更平等的競爭環境,也有更開放包容的姿態。其實,我們作為普通大學生要求不多,房租能打個九折,找工作時能給我們一個晚上的免費住宿,都會讓我們覺得這座城市非常有誠意。”
現在X市最亮眼的名片依舊是“千年古都”,而全國以“千年古都”作為名片的城市不下十個,可以說X市的現代形象是模糊的。城市的發展必須要有現代性的活力,如果在重溫舊夢中停滯不前,那么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就會大打折扣。其實,現在中國許多城市的“現實個性化”發展之路就非常值得借鑒,比如義烏的小商品市場,貴陽的大數據中心等等。城市求賢,君子擇城。很多人選擇一座城市,往往會考慮這個城市的氣質、氣場以及傳遞出來的最強烈信息等和自己的人生目標、發展方向是否投合。
事實上,引進人才不能夠片面地理解為“買進人才”,發掘培養本土人才也同樣重要。習近平主席曾經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上指出:“未來總是屬于年青人的。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動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廣大院士不僅要做科技創新的開拓者,更要做提攜后學的領路人。希望廣大院士肩負起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的責任,甘為人梯,言傳身教,慧眼識才,不斷發現、培養、舉薦人才,為拔尖創新人才的脫穎而出鋪路搭橋。”
材料五
W市位于兩座副省級城市之間,大城市強大的人才吸附效應曾經讓W市這樣一個縣級市處于非常尷尬的地位。但通過數年努力,W市引進、培育了400名以上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新興學科和新興產業的科技領軍人才,600名以上創新型科技人才,2200名以上重點產業緊缺人才,以及一批文化教育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今年以來,W市各類人才總量已突破16萬人,高層次人才達到8224人,這讓W市真正成為一座智力型城市。據曾經負責人才工作的舒部長介紹,W市之所以能夠做到人才薈萃實現彎道超車,離不開國際精英周、“名校優生”引才工程、青年精英創業大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一系列聲勢浩大的引才工程,更離不開人才引進的手段、方式和理念的革故鼎新。
在W市看來,普惠支持畢業生人才和引進高端人才同等重要。W市是較早提出把普通大學生納入人才引進計劃的地方之一。不管你是哪兒的大學生,只要憑著和W市企業簽訂的規范用工合同、畢業證即可就近選擇人才公寓入住,房租打八折。“普通的大學生也是人才。現在,他們也許缺乏經驗,是基礎性人才,是構建人才金字塔的基石,但他們中的很多人將來會成為頂尖人才。留住他們,也就留住了一部分頂尖人才。其中,本地大學生是我們必須要重點爭取的對象,畢竟他們在這個城市生活了這么多年,對這里有著更深厚牢固的感情。”當地一位負責人才引進的工作人員說道。毫無疑問,將人才補貼的門檻降低為大學畢業生,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這種普惠度高的人才政策會惠及更多的人才。
引進人才不僅要根據本地情況,合理界定人才范圍,還要深挖“引進”的內涵。“現在,仍持‘人才必須到場,必須在現場’的觀點就有些老舊了。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共享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能力。那么,為什么不可以考慮跨域人才共享呢?跨地區人才共享機制創新能降低引才、用才成本,提升利用率。我們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信息流通障礙和空間溝通障礙,跨區域資源配置體系也正在逐步成熟,千城‘共享一人’與千人‘共建一城’的實施難度并不會太大。”這是數年前W市一位政協委員提出的大膽建議。
W市吸收了這樣的有效建議,于2016年在“引進”的概念上進一步深化并落實:以借智的方式引進戰略性、全局性、規劃性人才——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一個智庫團隊。當遇到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發展轉型期時,W市便邀請智庫團隊,通過視頻會議、直播研討等方式,共同謀劃制訂出適合城市發展的中長期規劃。此外,W市對稀缺、緊俏型人才也在逐步推廣這種遠程借智的柔性引才方式。這種更加靈活的智能租賃方式讓“人才為我所有”逐步走向“人才為我所用”。
不僅如此,W市還在“留”上做足了文章。其中,極具特色的是通過“僑鄉會”“校友會”等聯誼活動挖掘本土人才及“泛本土”人才。“一個人不論走到哪兒,他對自己的家鄉都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如果他家鄉不是W市,但他曾在這里生活過,或他的愛人的家鄉是這兒,那他也算是半個本地人。在人才工作方面,必須打好感情牌。我們要用些‘花招’,努力挖掘并發展人才和我們這座城市千絲萬縷的聯系。”此外,在家庭方面,伴侶工作、子女就學、繼續教育和群體交往等這些政府可以撒手的問題,也被當做一項重要的服務內容。“要是當時我們只是給錢、給房,引進些高學歷人才,憑著我們地方財政的優勢,人才引進工作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們認為,人才引進是一個系統工程,常規動作只能起到常規作用,要想實現彎道超車,必須還要有自選動作。”舒部長如是說。
在人才工作方面,W市政府擁有如此積極的態度,卻沒有頻繁的跑到前臺,高調地唱主角,而是做一個不折不扣的服務者。張先生就曾享受到一份厚重的真心。“從工商注冊、稅務登記、戶口遷徙,到投資人的協調,W市幾乎是一條龍服務。”W市的服務還不僅于此,大部分技術型、人才型企業在銀行開戶、裝修投產、專利商標申請、科技立項、品牌包裝等方面也無需操心。張先生說:“甚至有的企業直接入駐辦公室就可以開展業務了。”這無疑大大地縮短了人才遷移的時間和周期,便利了他們安家落戶。“該麻煩的,就不要怕麻煩;該簡便的,就必須簡便。當簡勿繁,當繁勿簡;簡繁得當,方能出效率,方能出成果。”這是舒部長由衷的感嘆。
二、作答要求
第一題:請根據資料2,歸納小童獲得“全市十佳科技特派員”榮譽的原因。(20分)
要求:(1)歸納全面,語言簡明;(2)不超過200字。
第二題:請針對資料3和資料4所涉及的城市人才工作中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30分)
要求:(1)內容全面,措施得當;(2)思路清晰,層次分明;(3)流言流暢,書寫工整;(4)不超過500字。
第三題:請根據你對資料5中劃線部分“當簡勿繁,當繁勿簡;簡繁得當,方能出效率,方能出成果”的理解,結合給定資料,聯系社會實際,以“人才建設工作的簡與繁”為題目,寫一篇論文。(50分)
要求:(1)觀點鮮明,論述深刻;(2)思路清晰,結構嚴謹;(3)語言流暢,書寫工整;(4)總字數800~1000字。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