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備考2014年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中大網校編輯特別整理了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科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歷年考試的重點,以備迎接2014年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
了解固體廢物的類型
按組成分:有機廢物和無機廢物;
按形態分:固態廢物(粉狀、粒狀、塊狀)和半固態廢物(污泥);
按污染特性分:危險廢物和一般廢物
按來源分為城市固廢、工業固廢、農業固廢和危險廢物。
1、城市固體廢物
城市固體廢物是指居民生活、商業活動、市政建設與維護、機關辦公等過程產生的固體廢物,一般分為:
(1) 生活垃圾
(2) 城建渣土
(3) 商業固體廢物
(4) 糞便
2、工業固體廢物
工業固體廢物是指在工業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 冶金工業固體廢物
(2) 能源工業固體廢物:主要包括燃煤電廠產生的粉煤灰、爐渣、煙道灰、采煤及洗煤過程中產生的煤研;有等。
(3) 石油化學工業固體廢物
(4) 礦業固體廢物
(5) 輕工業固體廢物:主要包括食品工業、造紙印刷工業、紡織印染工業、皮革工業等工業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污泥、動物殘物、廢酸、廢堿以及其他廢物。
(6) 其他工業固體廢物:主要包括機加工過程產生的金屬碎屑、電鍍污泥、建筑廢料,以及其他工業加工過程產生的廢渣等。
3、農業固體廢物:固體廢物來自農業生產、畜禽飼養、農副產品加工所產生的廢物,如農作物 秸枉、農用薄膜及畜禽排泄物等。
4、危險廢物
危險廢物泛指除放射性廢物以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應性、腐蝕性、爆炸性、傳染性因而可能對人類的生活環境產生危害的廢物。《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 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規定:“危險廢物是指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固體廢物。”根據 1998 年 7 月 1 日實施的《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我國危險廢物共分為 47 類。國家規定 ,“凡《名錄》所列廢物類別高于鑒別標準的屬危險廢物,列入國家危險廢物管理范圍;低于鑒別標準的,不列入國家危險廢物管理。”
了解固體廢物中污染物釋放方式及在環境中的遷移途徑
釋放方式:1、對大氣環境的影響;2、對水環境的影響;3、對土壤環境的影響。
遷移途徑:進入環境的固體廢物是潛在的污染源,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化學、物理或生物轉化,導致有毒有害物質長期不斷釋放進入環境:
1、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大氣和土壤;
2、并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危害人體健康。熟悉運行中的垃圾填埋場對環境的主要影響。
熟悉運行中的垃圾填埋場對環境的主要影響
運行中的垃圾填埋場對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
①.填埋場滲濾液泄漏或處理不當對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污染;
②.填埋場產生的氣體排放對大氣的污染、對公眾健康的危害以及可能發生的爆炸對公眾安全的威脅;
③.填埋場的存在對周圍景觀的不利影響;
④.填埋作業及垃圾推體對周圍地質環境的影響,如造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⑤.填埋場機械噪聲對公眾的影響;
⑥.填埋場孳生的害蟲、昆蟲、嚙齒動物以及在填埋場的鳥類和其他動物可能傳播疾病;
⑦.填埋場垃圾中的塑料袋、紙張以及塵土等在未來得及覆土壓實情況下可能飄出場外,造成環境污染和景觀破壞;
⑧.流經填埋場區的地表徑流可能受到污染。
了解垃圾填埋場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工作內容。
主要包括場址選擇評價、自然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工程污染因素分析、施工期影響評價、水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噪聲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污染防治措施、環境經濟損益評價、其它評價項目。
監測的概念
環境監測是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基本手段和信息基礎。
環境影響評價中的環境監測可以把握現狀、預測變化趨勢,了解項目建設前環境狀況,同時是管理需要,防患于未然。
監測計劃的確定
(1)依據:
法規要求
標準的分類與選用
—質量標準(國家、地方)
—排放標準(國家、行業)
—技術規范(在哪兒測?測什么?怎么測?全程序qa/qc、數據統計和報告編寫)
—方法標準(國標、行標、統一、其他)
—標準物質
(2)程序:
項目分析
例:水泥、電廠(煤、油)、原材料、工藝、產品……
需要和可能
監測機構:人員、設備、技術;
計量認證(cma,項目、人員、設備、質量管理程序)
實驗室認可(cnacl)
(3)監測方案的制訂
a目的
環評要求制定出監測計劃和方案,技術、管理要求。
實用性: 要求能執行、起作用,監測能反映資源和生態變化,可持續發展。
b 環境監測方案的基本組成
a) 監測項目(who、wto、標準)
b) 監測點位(優化)
c) 監測范圍(夠用即可)
d) 監測制度(審核制度、監測機構、監測方法、經費預算等)
c 分步進行
(1) 階段性內容(主要因子)
規劃————摸清本底(現狀)
建設施工——現狀附加
運行————污染負荷貢獻
相關文章:
更多關注: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報考指南 環評影響評價師教材 考試培訓 環評師報名時間
(責任編輯:何以笙簫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