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2013年環境影響評價師考試《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教材第三章的水環境現狀調查與監測詳細闡述,希望本文能夠幫助您更好的全面學習2013年環境影響評價師考試的重點知識!
6.地下水的分類
地下水存在于巖石、土層的空隙之中。巖石、土層的空隙既是地下水的儲存場 所,又是地下水的滲透通道,空隙的多少、大小及其分布規律,決定著地下水分布與滲透的特點。地下水根據其物理力學性質可分為毛細水和重力水。根據含水介質 (空隙)類型,可分為孔隙水、裂隙水和巖溶水三類;根據埋藏條件可分為包氣帶 水、潛水和承壓水(圖3-21);將二者組合可分為9類地下水(表3-15)。
(1)毛細水與重力水。毛細水指在巖土細小的孔隙和裂隙中,受毛細作用控制 的水,它是巖土中三相界面上毛細力作用的結果。
重力水指存在于巖石顆粒之間,結合水層之外,不受顆粒靜電引力的影響,可在重力作用下運動的水。一般所指的地下水如井水、泉水、基坑水等都是重力水, 它具有液態水的一般特征。污染物進入地下水后,可隨地下水的運動而遷移,并在
地下水中產生溶解與沉淀、吸附與解吸、降解與轉化等物理化學過程。
埋藏條件 |
含水介質類型 |
||
孔隙水 |
裂隙水 |
巖溶水 |
|
包氣帶水 |
土壤水 局部黏性土隔水層上 季節性存在的重力水 (上層滯水)過路及懸留 毛細水及重力水 |
裂隙巖層淺部季節性存在 的重力水及毛細水 |
裸露巖溶化層上部巖溶通道 中季節性存在的重力水 |
潛水 |
各類松散沉積物淺部的水 |
裸露與地表的各類裂隙巖 層中的水 |
裸露于地表的巖溶化巖層中 的水 |
承壓水 |
山間盆地及平原松散沉積 物深部的水 |
組成構造盆地、向斜構造 或單斜斷塊的被掩覆的各 類裂隙巖層中的水 |
組成構造盆地、向斜構造或 單斜斷塊的被掩覆的巖溶化 巖層中的水 |
(1) 孔隙水、裂隙水及巖溶水。
(2) 包氣帶水、潛水與承壓水。
①包氣帶水指處于地表面以下潛水位以上的包氣帶巖土層中的水,包括土壤 水、沼澤水、上層滯水以及基巖風化殼(黏土裂隙)中季節性存在的水。主要特征是受氣候控制,水量季節性變化明顯,雨季水量多,旱季水量少,甚至干涸。
②潛水指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潛水沒 有隔水頂板,或只有局部的隔水頂板。潛水的表面為自由水面,稱作潛水面;從潛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離為潛水含水層的厚度。潛水面到地面的距離為潛水埋藏深 度。潛水含水層厚度與潛水面潛藏深度隨潛水面的升降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如圖3- 22所示。
潛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各種巖、土里,多數存在于第四紀松散沉積層中,堅硬的 沉積巖、巖漿巖和變質巖的裂隙及洞穴中也有潛水分布。潛水面隨時間而變化,其 形狀則隨地形的不同而異,也和含水層的透水性及隔水層底板形狀有關。
潛水的自由表面,承受大氣壓力,并受氣候條件影響,因而季節性變化明顯:春、夏季多雨,水位上升;冬季少雨,水位下降。水溫隨季節變化而有規律的變化; 水質易受地面建設項目影響。
③承壓水是指充滿于上下兩個隔水層之間的地下水,其承受壓力大于大氣壓力。承壓水不具自由水面,并承受一定的靜水壓力,承壓水位是虛擬水位,稱為水頭。承壓含水層的分布區與補給區不一致,常常是補給區遠小于分布區,一般只通 過補給區接受補給(圖3-23)。承壓的動態比較穩定,受氣候影響較小。水質不易受地面建設影響。
1. 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
地下水作為水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積極地參與了全球的水循環過程,另 一方面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地下水自身通過不斷地獲得補給、產生徑流而后排泄等環節,發生周而復始的運動,形成相對獨立的地下水循環系統。
(1)地下水的補給。含水層中的地下水自外界獲得水量補充的作用稱為補給。 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有:降水入滲補給、地表水補給、凝結水補給、來自其他含水層的補給以及人工補給等。
①降水入滲補給。大氣降水是地下水最主要的補給來源。降水的入滲過程是 在分子力、毛細管力以及重力的綜合作用下進行的。地下水自降水獲得的補給量除了與降水本身的強度、降水總量等有關外,還與土層蓄水能力有關。只有降水入滲 量超過土層的蓄水能力,多余的降水才能補給潛水。在地下水埋藏較深的地方,這 一過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
②地表水入滲補給。地表上的江河、湖泊、水庫以及海洋,皆可成為地下水 的補給水源。
河流對于地下水的補給,主要取決于河水位與地下水位的相對關系、河床的透
水性能、河床的周界和高水位持續時間的長短。
③含水層的補給。含水層補給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同一含水層通過側向排 泄補給下游含水層;另一種是兩個含水層之間的補給。兩個含水層之間的補給有兩個條件:一是兩個含水層具有水頭差,二是含水層之間具有水力聯系通道。兩個含 水層之間可通過天窗、導水斷裂、弱透水層越流、不整合接觸面等途徑補給。
④地下水的人工補給。人工補給也是地下水的重要補給來源。人工補給可區 分為以下幾類情況,一類是人類修建水庫、渠道,引水灌溉農田,從而補給地下水;另一類則是人類為了有效地保護和改善地下水資源、改善水質、控制地下漏斗以及 地面沉降現象的出現,而釆取的一種有計劃、有同的的人工回灌。城市工礦企業排 放工業廢水以及城鎮生活污水排放,因滲漏而補給地下水,經常使地下水遭到污染,是一種特殊的人工補給。
含水層(含水系統)從外界獲得水量的區域稱為地下水補給區。對于潛水含水 層,補給區與含水層的分布區一致;對于承壓含水層,裂隙水、巖溶水的基巖裸露區,山前沖洪積扇的單層砂卵礫石層的分布區都屬于補給區。
(2)地下水的徑流。地下水由補給區流向排泄區的過程稱為徑流,是連接補給與排泄兩個作用的中間環節。徑流的強弱影響著含水層的水量與水質。徑流強度可 用地下水的平均滲透速度衡量。含水層透水性好,地形高差大、切割強烈、大氣降 水補給量豐沛地區的地下徑流強度大。同一含水層的不同部位徑流強度也有差異。
①地下水徑流方向與徑流強度。地下水的徑流方向與地表上河川徑流總是沿 著固定的河床匯流不同,呈現復雜多變的特點,具體形式則視沿程的地形,含水層的條件而定。當含水層分布面積廣,大致水平時,地下徑流可呈平面式的運動;在 山前洪積扇中的地下水則呈現放射式的流動,具有分散多方向的特點;在帶狀分布 的向斜、單斜含水層中的地下水,如遇斷層或橫溝切割,則可形成縱向或橫向的徑流。但這種復雜多變性,總離不開地下水從補給區向排泄區匯集,并沿著路徑中阻 力最小方向前進,即自勢能高處向勢能較低處運動,反映在平面上,地下水流方向, 總是垂直于等水位線的方向。
地下水的徑流強度與地下水的流動速度基本上與含水層的透水性,補給區與排 泄區之間水力坡度成正比,對承壓水來說,還與蓄水構造的開啟與封閉程度有關。
地下徑流強度不僅沿程上有差別,在垂直方向上也不同,一般規律是從地表向 下隨著深度增加,地下徑流強度逐漸減弱,至侵蝕基準面,地下水基本處于停滯狀
②地下水徑流類型。地下水是通過補給、徑流與排泄3個環節來實現交替循環的。根據水的交替循環途徑的不同,可區分為垂向交替、側向交替和混合交替。 其中垂向交替以內陸盆地為最典型,自降水或地表水入滲得到補給,而后以蒸發方 式垂直排泄,徑流過程微弱;側向交替類型的補給來源多樣,地下水的交替基本上在水平方向上進行,徑流比較發育;混合交替是介于上述兩類之間的過渡類型,自 然界中實際交替現象,大都屬這一類。
暢流型:暢流型的地下水流線近于平行,水力坡度較大,側向交替占絕對優勢,補給排泄條件良好,徑流通暢,地下水交替積極,因而水的礦化度低,水質好。
匯流型:匯流型地下水的流線呈匯集狀,水力坡度常由小變大。對于匯流型潛 水盆地,其水交替屬混合型,邊緣以側向為主,中間部位垂向交替所占的比重增大。 對于承壓水則屬側向水交替。匯流型的地下水一般交替積極,常形成可資利用的地下水資源。
散流型:散流型的特點是流線呈放射狀,水力坡度由大變小,呈現集中補給, 分散排泄。水交替屬混合型,以側向為主,徑流交替沿途由強變弱,形成水化學水 平分帶規律,通常干旱地區山前洪積扇中的潛水,是此類型的代表。
緩流型:緩流型地下水面近于水平,水力坡度小,水流緩慢,水交替微弱,屬 于以垂向交替為主的混合型,通常礦化度較高,水質欠佳。沉降平原中的孔隙水及排水不良的自流水盆地,是此類的代表。
滯流型:滯流型的水力坡度趨近于零,徑流停滯。對于潛水表現為滲入補給和蒸發排泄,屬垂向交替;對于承壓水可以有垂直越流補給與排泄。某些平原地區局 部洼地中封閉的潛水盆地和無排泄口的自流盆地,可作為此類代表。某些封閉良好 的承壓水,水分交替停止,多成為鹽鹵水、油田水。
在自然條件下,地下徑流類型復雜多變,往往出現多種組合類型。
地下水徑流區是指地下水從補給區到排泄區的中間區域。對于潛水含水層,徑 流區與補給區是一致的。
③泄流排泄。地下水通過地下途徑直接排入河道或其他地表水體,稱為泄流 排泄。泄流只在地下水位高于地表水位的情況下發生,泄流量的大小,取決于含水 層的透水性能、河床切穿含水層的面積,以及地下水位與地表水位之間的高差。地下水位與河水水位相差越大,含水層透水性越好,河床切割的含水層面積越大,則 排泄量也越大。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補排關系復雜,有轉化交替現象,主要取決 于區域氣候、地質構造條件及水文網發育情況。
④向含水層排泄。同一含水層通過側向排泄補給下游含水層;兩個含水層之間可通過天窗、導水斷裂、弱透水層越流、不整合接觸面等途徑排泄。
⑤人工排泄。指人工開釆對地下水的排泄,包括各類水井、地下集水廊道取 水、地下礦產開發過程中的礦坑排水等。
過量的人工排泄是引起地下水環境問題的主要因素。
(3)地下水的排泄。地下水的排泄指地下水失去水量的過程。其排泄方式有點 狀排泄(泉)、線狀排泄(向河流泄流)及面狀排泄(蒸發)、向含水層排泄和人工 排泄,在排泄過程中,地下水的水量、水質及水位均相應的發生變化。其中蒸發排 泄僅消耗水分,鹽分仍留在地下水中,所以蒸發排泄強烈地區的地下水,水的礦化 度比較高。
①泉排泄。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頭,是含水層或含水通道出露地表發生地下 水涌出的現象。通常山區及山前地帶泉水出露較多,這是與這些地區流水切割作用比較強烈、蓄水構造類型多樣及斷層切割比較普遍等因素的影響有關。
②蒸發排泄。潛水蒸發是淺層地下水消耗的重要途徑,潛水蒸發主要是通過 包氣帶巖土水分蒸發和植物的蒸騰來完成的。其蒸發的強度、蒸發量的大小與氣象條件、潛水埋藏深度及包氣帶的巖性有關。氣候愈干燥,相對濕度愈小,巖土中水 分蒸發便愈強烈,而且蒸發作用可深入巖土幾米乃至幾十米的深處。這種排泄不但 消耗水量,而且往往造成水的濃縮,導致地下水礦化的增高,水化學類型改變及土壤鹽堿化。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