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備考2014年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中大網校編輯特別整理了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科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歷年考試的重點,以備迎接2014年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
生態影響型建設項目工程分析
(一)掌握生態影響型項目工程分析的主要內容(新增內容)
1.工程概況。介紹工程的名稱、建設地點、性質、規模和工程特性,并給出工程的經濟技術指標;介紹工程特征,并給出工程特征表;介紹工程項目組成(包括施工期臨時工程),給出工程的項目組成表;闡述工程施工和運營設計方案,并給出施工期和運營期的工程布置示意圖;比選方案。應給出地理位置圖、總平面布置圖、施工平面布置圖、物料(含土石方)平衡圖和水平衡圖等工程基本圖件。
2.初步論證。包括:⑴CP和法律法規、產業政策、環境政策和相關規劃的符合性;⑵CP選址選線、施工布置和總圖布置的合理性;⑶清潔生產和區域循環經濟的可行性,提出替代或調整方案。
3.影響源識別。工程行為識別(包括重點工程識別、原有工程識別)、污染源識別。⑴工程行為分析,應明確給出土地征用量、臨時用地量、地表植被破壞面積、取土量、棄渣量、庫區淹沒面積和移民數量等。⑵污染源分析,原則上按污染型CP要求進行,從廢水、廢氣、固廢、噪聲與振動、電磁等方面分別考慮,明確污染源位置、屬性、產生量、處理處置量和最終排放量。⑶改擴建項目,還應分析原有工程存在的環境問題,識別原有工程影響源和源強。
4.EI識別。一般從社會影響、生態影響和環境污染三個方面考慮,生態影響要識別工程行為造成的直接影響,污染影響造成的間接生態影響,甚至工程行為和污染影響在時空上的累積效應(累積影響),明確各類影響的性質(有利/不利)和屬性(可逆/不可逆,臨時/長期等)。
5.EP方案分析。從經濟、環境、技術和管理方面來論證EP措施和設施的可行性,必須滿足達標排放、總量控制、環境規劃和環境管理要求,技術先進且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確保EP目標可達性。包括:⑴施工和運營方案合理性分析;⑵工藝和設施的先進性和可靠性分析;⑶EP措施的有效性分析。⑷ 設施處理效率合理性和可靠性分析。⑸EP投資估算及合理性分析。
6.其他分析。包括非正常工況類型及源強、事故風險識別和源項分析以及防范與應急措施說明。
(二)掌握生態影響的源和強度分析內容與方法(新增內容)
1.影響源識別(內容同上)。2.EI識別(內容同上)。
(三)熟悉項目施工期、運行期主要生態影響途徑的分析方法(舊導則內容)
1.施工期的工程措施對生態影響途徑分析:主要包括施工人員施工活動、機械設備使用等使植被、地形地貌改變,使土地和水體生產能力及利用方向發生改變,以及由于生態因子的變化使自然資源受到影響。
2.運行期工程對生態影響的途徑分析:主要包括工程運行改變了區域空間格局、土地和水體的利用狀況,由此影響了自然資源狀況。
相關文章:
更多關注:2014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報考指南 考試培訓 考試教材 考試時間
(責任編輯:何以笙簫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