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備考2014年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中大網校編輯特別整理了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科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歷年考試的重點,以備迎接2014年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最初是1982年制定的,經1996年修訂和2000年發布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修改單后,形成現在的9項污染物的空氣質量標準。
1.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分類
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分為三類。一類區為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他需要 特殊保護的地區;二類區為城鎮規劃中確定的居住區、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文化區、一般工業區和農村地區;三類區為特定工業區。
功能區的劃分是根據不同功能對環境質量的不同要求,實現對不同保護對象進 行分區保護而制定的。一類區以保護自然生態及公眾福利為主要對象,二類及三類區以保護人體健康為主要對象。標準中制定的三類區是從當時國民經濟技術能力考 慮,有些污染嚴重的工業區,大氣自凈能力又較低的地區,短期內進行污染治理有 一定的困難,允許這部分地區采用三類區的空氣質量標準,但其標準限值也是接近或在環境基準閾值之內。隨著國民經濟技術能力的提高,目前各城市的環境空氣質 量功能區劃分已經很少有三類區了。
2.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分級
標準分級是對應于不同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為不同保護對象而建立的評價和 管理環境空氣質量的定量目標。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共分為三級,一類區執行一級標準,二類區執行二級標準,三類區執行三級標準。
3. 常規污染物濃度限值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制定了九種污染物在不同取值時間情況下的各級別的 濃度限值,其中包括二氧化硫(S02)、總懸浮顆粒物(TSP)、可吸入顆粒物(PMl())、 二氧化氮(N02)、一氧化碳(C0)、臭氧(03)、鉛(Pb)、苯并M芘(B[a]P)、 氟化物(F)。TSP是指能懸浮在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100 |Lim的顆粒物; PM1{)是指懸浮在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10 pm的顆粒物;Pb是指存在于 總懸浮顆粒物中的鉛及其化合物;Bb]P是指存在于可吸入顆粒物中的苯并[a]芘; 氟化物是以氣態及顆粒態形式存在的無機氟化物。
在2000年原國家環保總局又頒布了 “關于發布《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 1996)修改單的通知”,考慮到與國外大部分國家制定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一致 性,修改單中取消了氮氧化物(NOx)指標;二氧化氮(N02)的二級標準的年平均濃度限值由0.04 mg/m3改為0.08 mg/m3,日平均濃度限值由0.08 mg/m3改 為0.12 mg/m3,小時平均濃度限值由0.12 mg/m3改為0.24 mg/m3;臭氧(03)的一級標準的小時平均濃度限值由0.12 mg/m3改為0.16 mg/m3, 二級標準的小時平均濃 度限值由 0.16 mg/m3 改為 0.20 mg/m3。
二氧化硫、總懸浮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是我國 的主要常規污染物,主要來源于燃煤的排放和機動車的排放。
人為活動產生的臭氧主要是由交通運輸、石油化工、燃煤電廠以及冶煉、化肥、 農藥、垃圾焚燒、溶劑蒸發等排向大氣的揮發性碳氧化合物及氮氧化物,經一系列光化學反應產生的。其他如電弧焊接、高壓靜電、紫外燈等設備的使用,也會造成局部臭氧濃度的升高。
環境空氣中鉛及其化合物主要是一種無機顆粒物或有機氣體,大氣中的鉛來自 含鉛汽油的分解,含鉛礦石的釆礦、熔煉,鉛的二次熔煉,含鉛化合物及物品的精 煉加工,以及廢物焚燒。
苯并b]芘是多環芳烴中的一種致癌活性最強的化合物,人為活動產生的苯并[刎
芘主要是由礦物燃燒、機動車排放及其他廢物焚燒等產生的。
人為活動產生的氟化物主要由含氟礦石及其以燃煤為能源的工業過程產生的, 包括鋁廠、鋼廠、磷肥廠、陶瓷廠、硅廠、玻璃廠及石油加工工業等產生的氟化物。 常規污染物的濃度限值見表3-21。
污染物名稱 取值時丨@ 濃度限值 濃度單位
一級標準 二級標準 三級標準
年平均 0.02 0.06 0.10
二氧化硫(so2) 曰平均 0.05 0.15 0.25
1 h平均 0.15 0.50 0.70 mg/m3 (標準狀態)
總懸浮顆粒物(TSP) 年平均
日平均 0.08
0.12 0.20
0.30 0.30
0.50
可吸入顆粒物(pm1q) 年平均
曰平均 0.04
0.05 0.10
0.15 0.15
0.25
年平均 0.04 0.08
二氧化氮(no2) 日平均 0.08 0.12
1 h平均 0.12 0.24 mg/m3
一氧化碳(C0) 曰平均 1 h平均 4.00
10.00 4.00
10.00 6.00
20.00 (標準狀態)
臭氧(0,) 1 h平均 0.16 0.20
4.常規污染物監測分析方法
常規污染物的監測分析方法見表3-22。
表3-22常規污染物監測分析方法
污染物名稱 分析方法 標準號
二氧化硫 (1) 甲i吸設副逐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2) 四氯汞鹽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3) 紫外熒光法① GB/T 15262—94 GB 8970—88
總懸浮顆粒物 環境空氣總懸浮顆粒物的測定重量法 GB/T 15432—95
可吸入顆粒物 大氣飄塵濃度測定方法 GB 6921—86
二氧化氮 (1) 環境空氣二氧化氮的測定Saltzman法
(2) 化學發光法② GB/T 15435—95
臭氧 (1) 環境空氣臭氧的測定靛藍二磺酸鈉分光光度法
(2) 環境空氣臭氧的測定紫外光度法
(3) 化學發光法? GB/T 15437—95 GB/T 15438—95
一氧化碳 非分散紅外法 GB 9801—88
注:①②③分別 暫用國際標準 ISO/CD 10498、ISO 7996、ISO 10313, i 寺國家標準發布后,執
行國家標準。
5.數據統計的有效性規定
污染物監測數據是按取值時間內的有效數據進行統計的。取值時間分為年平均、日平均、1小時平均、月平均、季平均和植物生長季平均。常規污染數據統計的有效性規定見表3-23。
表3-23常規污染物數據統計的有效性規定
污染物 取值時間 數據有效性規定
so2, no2 年平均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勻的144個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勻的12個日均值
TSP, PM10 年平均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勻的60個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勻的5個日均值
S02, N02, CO 曰平均 每日至少有18 h的采樣時間
TSP, PM10 曰平均 每日至少有12 h的釆樣時間
S02, N02,CO, 03 1小時平均 每小時至少有45 min的釆樣時間
在評價監測中,對于目前尚不具備自動監測條件的監測單位,手動監測時應注意取樣時間的均勻分布。對于日平均濃度中每日12h和18h取樣時間應遵循均勻分布的原則,對于lh平均濃度應根據當地的擴散條件和項目的排放特點確定每日中污染最嚴重的lh為取樣時間,結果應給出lh平均濃度的范圍。
在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中,環境影響報告書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有:沒有考慮日平均濃度取樣時間按均勻分布,每日的lh平均濃度取樣時間沒有代表性。前者有可能造成實際濃度比監測濃度小,后者有可能造成實際濃度比監測濃度大。
相關文章:
更多關注: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報考指南 環評影響評價師教材 考試培訓 環評師報名時間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