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貨幣政策的效應
貨幣政策效應就是貨幣政策的實施對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績效或有效性,分為數量效應和時滯效應。人們在衡量貨幣政策的數量效應即貨幣政策效應的大小強弱時,是著眼于貨幣政策實施所取得的效果與預期所要達到的目標之間的差距,用時間差來衡量貨幣政策時滯效應。
(一)貨幣政策數量效應
在貨幣政策的數量效應上,以評估擴張政策為例,如果通貨緊縮是由社會總需求小于杜會總供給造成的,而貨幣政策正是以糾正供求失衡為目標,那么這項擴張性貨幣政策是否有效以及效應大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①如果通過貨幣政策的實施,增加了貨幣供給,抑制了價格水平的過度下跌,刺激了需求的增加和產出的增長,那么可以說擴張性貨幣政策取得了預期的效果。⑦如果貨幣供應量的擴張在刺激需求的同時,也帶動了價格水平的不斷上漲,那么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大小,則要視價格水平變動率與產出和收入變動率的對比而定。若產出和收入的增加大于價格水平的上漲,貨幣擴張政策的有效性就比較大;如果相反,貨幣政策的效應就比較小。③如果貨幣總擴張無力刺激需求和產出,卻導致了價格的不斷上漲,則可以說貨幣擴張政策無效。但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往往依賴于多種政策如收入政策、價格政策等的配套進行。因此,要準確地檢驗貨幣政策的效果,必須對其與其他政策之間的相互作用及作用的大小進行分析,當然,這是一個相當困難的問題。
(二)貨幣政策時滯效應
西方宏觀經濟政策理論認為不宜用貨幣政策為主去維持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貨幣政策效果的時間滯后。貨幣政策的滯后效應,簡言之,就是從決策采取某種政策,到這一政策最終發生作用,其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時間,即被稱之為“貨幣政策的時滯”。
1.內部時滯
內部時滯是指作為貨幣政策操作主體的中央銀行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的全過程。當經濟形勢發生變化,中央銀行認識到應當調整政策,并著手制定新政策,修正政策的實施方位或力度,再到操作政策-工具的過程,每一步都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這部分時滯的長短.取決于中央銀行對金融的調控能力的強弱。
具體而言,內部時滯有:①認識時滯,指從確有實行某種政策的需要,到貨幣當局認識到存在這種需要所需耗費的時間。這種時滯的存在是由于信息的搜集和形勢的判斷需要時間。②決策時滯,指制定政策的時滯,即從認識到需要改變政策.到提出一種新的政策所需耗費的時間。由于中央銀行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決策過程不需要立法程序,所以這個階段通常較短。
2.外部時滯
外部時滯是指作為貨幣政策調控對象的金融部門及企業部門對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反應過程。當中央銀行開始實施新政策后,金融部門對新政策的認識—金融部門對政策措施所作的反應—企業部門對金融形勢變化的認識—企業部門的決策一新政策發生作用。每一步都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這部分時滯的長短,取決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門、企業部門對政策工具的彈性大小。貨幣政策并不直接控制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其生效的渠道主要在于投資的反應,而投資的反應是要通過利率起作用的。
美國的研究表明,貨幣政策對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的最高點.一般要經過一至兩年的滯后才能達到。然而,衰退對經濟的打擊往往是出人意料地發生的,貨幣當局也是在經濟衰退到最糟的境地之前的幾個月才反應過來。當然,貨幣當局可以迅速調整政策、采取行動力圖扭轉衰退的趨勢。但是,貨幣政策的滯后效應使刺激經濟的影響要到衰退最嚴重的階段過去后才達到最高點。如果衰退是短暫的,跟隨著的是活躍的復蘇,貨幣政策擴張的刺激將會在最不需要它的時候發揮最猛烈的作用,甚至可能會使衰退后的高漲受到損害。鑒于這樣的分析,許多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即使實際GNP(國民生產總值)遠比潛在GNP的水平低,也不一定需要實施擴張的貨幣政策。一般來說,外部時滯主要由客觀的金融和經濟情形決定,同時受經濟結構以及各經濟主體行為因素影響也較大。由于經濟結構及各經濟主體的行為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外部時滯的時間可能會更長,更難以把握。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