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紹2012年中級經濟師考試農業專業知識與實務第十章農業生產經濟效果評價第三節農業生產經濟效果評價方法中比較分析法的歸納筆記,希望本文能夠幫助您更好的全面了解2012年經濟師考試的相關重點!!
第三節 農業生產經濟效果評價方法
一、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又稱對比分析方法,是指將調查和實驗所收集到的各項農業經濟效果資料,進行加工、整理、歸納、分組,根據可比性原則將性質相同的指標進行對比分析,以區別經濟效果的大小,從而選擇最優農業方案的一種方法。
比較分析法類型可細分為平行比較法、分組比較法和動態比較法三種。比較方法:(1)平行比較法是對不同方案,通過采用多個指標,列成平行表進行綜合比較,評定其經濟效果的優劣。采用平行比較法的步驟是:確定評價對象;選擇評價指標;收集整理資料;列出平行比較表;綜合比較分析并選出最優方案。(2)分組比較法是按一定的標志進行分組,按每組的平均值進行比較分析,選擇最優方案。(3)動態比較法是根據不同時期的資料,采用動態數列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揭示經濟現象中的依存關系和發展變化趨勢的方法。
比較分析法內容:
(1)規模比較。一定的農業生產力水平和一定的自然條件要求一定的農業經營規模與之相適應,才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果。規模的衡量指標主要有勞動力,土地面積,產量、產值、資金占用等,而這些規模指標適用于不同經營條件,而我國當前主要選用土地面積作為種植業生產規模大小的衡量指標。
(2)水平比較。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投入水平,二是產出水平,具體表現為總量水平和平均水平。總量水平如總產量、總產值,具體可以分為時點水平和時期水平。平均水平如畝產量、畝成本,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的典型水平和集中趨勢,在獲得平均水平指標時,應注意資料的代表性和個體差異性。
(3)速度比較,指某一社會經濟現象在兩個不同時間發展水平的比較,以反映社會經濟現象變化的相對程度。
(4)結構比較。農業生產結構有三個層次:一是農村產業結構即農村內部的一、二、三產業;二是農業內部結構即農、林、牧、副、漁結構以及種植內部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結構;三是農業各部門內部的投入結構和產業結構。
(5)效益比較主要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農業生產方案的實施要實現三個效益總體最大化。當三者矛盾時,一般要求在保證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基礎上實現最佳的經濟效益。
運用比較分析法時,要掌握好四個方面的可比性。一是滿足需要的可比性,指生產技術具有相同功能,生產的產品有相同的使用價值,換言之,即提供的勞務和生產的產品具有相同的性質,可以滿足同一方面的社會需要。例如,不同的耕作技術,要能生產同類農產品方可比較;不同機具具有相同的功能,方可比較。二是計算口徑的可比性,指計算的范圍以及技術方法兩方面的可比性。三是價格標準的可比性,就是對同一要素要用相同的價格計算。在同一時期計算時,因要素來源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價格,應折算為統一價格計算。同樣產品出售中因地區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價格差額也應剔除,才能正確評價同一技術的經濟效果。不同時期同一產品的價格的不同,即物價漲落對技術方案的經濟效果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技術方案固有的經濟效果,因此在比較中必須消除價格因素的影響,可采用不變價格或平均價格,即用各方案中所用某一商品的總量去除花費在該商品上的資金總額,得出該商品的平均價格。四是時間因素的可比性,時間因素對技術經濟效果的影響表現在技術方案實施年限,以及發揮效益的年限。
相關文章:
關注:經濟師考試報名條件 考試教材 考試報名常見問題 短信提醒
輕松通過經濟師職稱評審,可同時參與中大網校舉辦的職稱英語網絡輔導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