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2013年中級經濟師考試金融專業知識與實務的備考強化必看知識點,希望本文能夠幫助您更好的全面備考2013年經濟師考試!!
三、我國的通貨膨脹及其治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發生了四次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和一次非典型性通貨膨脹。
(一)1993——1996年
“八五”期間,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固定資產投資和消費基金增長過快,通貨膨脹問題又接踵而至。
這一階段通貨膨脹的成因很復雜,有過度追求經濟的高速度發展而引致的財政赤字、信用膨脹問題,即“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有國家調整物價結構、提高農產品物價而引致物價總水平上升,即“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有我國長期未得到解決的經濟結構問題,瓶頸產業的短線產品物價上漲而引致的物價總水平上升,即“結構型通貨膨脹”;還有我國國際收支連年順差,外匯儲備大幅度上升而引致的中央銀行貨幣供給增加,即“輸入型通貨膨脹”。
國家采取“適度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于1996年基本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
(二)2007——2008年
2007——2008年的物價持續上漲被稱為非典型性的通貨膨脹,主要是因為此次持續近一年的物價上漲結構性明顯,持續時間不長,且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2007——2008年物價上漲原因有多方面:①供需失衡,比如食品的行業,這是需求拉動型的通脹;②成本拉動比如原油鐵礦等國際價格上升,國內某些行業的價格上漲;③國內投資過熱,大量流動性資本流向樓市股市,流動性過剩導致通脹壓力加大;④國內突發事故災難,如雪災、地震等造成短期物價反彈壓力;⑤對外貿易失衡,巨額順差的長期存在,外匯占款過多,人民幣投放多;⑥人民幣升值預期使得大量國際資本流入國內。治理措施表現在:2007-2008年初,中央銀行采取連續14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多次加息、發行中央銀行票據等從緊貨幣政策,同時執行穩健的財政政策,主要體現在稅收手段的運用,還有對房地產和股市的調控等。
(三)2009—2010年
2010年GDP增長10.3%,CPI漲3.3%。
2010年出現較大通脹壓力的原因是復雜的:①貨幣超發是推動物價上漲的最根本因素。②通脹主要表現為重要農產品和關鍵生產或生活用品的價格上漲。③成本推進型物價上漲是引發全面通脹風險的主要因素。主要誘因來自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動,也即輸入性通脹的延伸影響。④共同理性預期的形成放大通脹效應。
通貨膨脹預期管理是2010年第三季度以來的金融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政策措施主要在兩方面:一是自2010年第三季度起,我國貨幣政策開始轉向緊縮。二是正確引導社會公眾對通脹的心理預期,推動社會形成正確的“通脹心理預期”。
相關文章:
輕松通過經濟師職稱評審,可同時參與中大網校舉辦的職稱英語網絡輔導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