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經濟師考試輔導資料由2011年中國經濟師考試網匯編整理!!!
第二章 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都是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上的。
一、商品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特征
(一)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考試內容:熟悉商品的基本屬性。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屬性。
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使用價值是商品交換價值和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作為一個歷史范疇,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質屬性和社會屬性,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比較勞動耗費量和交換勞動的社會經濟關系。商品交換的比例取決于商品價值的大小。因此,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或內容,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首先,使用價值和價值統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為商品。其次,使用價值和價值又相互排斥。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價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價值。
(二)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考試內容:熟悉生產商品勞動的二重性。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屬性,是由勞動的二重性決定的。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屬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體現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抽象勞動是撇開勞動的具體形式的一般人類勞動。抽象勞動形成商品價值,體現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之間存在著矛盾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統一的。另一方面,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又存在差別和矛盾:(1)具體勞動是從勞動的有用效果來看的勞動,抽象勞動是抽取了勞動的有用性的一般人類勞動;(2)具體勞動在質上不同,在量上不能比較,抽象勞動在質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別;(3)具體勞動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勞動的自然屬性,抽象勞動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是勞動的社會屬性,是商品經濟特有的歷史范疇;(4)具體勞動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但不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形成價值的唯一源泉。
(三)商品的價值量
考試內容:掌握商品價值量的概念及其決定因素。
商品的價值量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的量。商品的價值量取決于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價值量,是商品的社會價值。商品的社會價值是商品交換的依據。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影響價值量發生相應的變化。了解決定和影響勞動生產率高低的因素。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與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二、貨幣的產生和職能
(一)貨幣的形成和本質
考試內容:熟悉貨幣產生的過程,掌握貨幣的本質。
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就是價值形式。從商品交換的發展歷史來看,價值形式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簡單或偶然的價值形式,即一種商品的價值偶然地個別地表現在另一種商品上。
2.擴大的價值形式,即一種商品的價值表現在與它相交換的一系列商品上,商品的價值充分地表現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但此時等價物是經常變換的。
3.一般價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統一表現在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某一種商品上。但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地方,用作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不相同和不固定的。
4.貨幣價值形式。當一般等價物最終固定在一種商品上時,這種商品就成為了貨幣,這種價值形式就是貨幣形式。貨幣形式與一般價值形式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在貨幣形式中,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已經固定地由某種商品來承擔。
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發產物,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貨幣的出現,使整個商品世界分成了兩極:一極是商品;一極是貨幣。一切商品,只有換成貨幣,商品生產者的私人勞動才會轉化為社會勞動,具體勞動才會還原為抽象勞動,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決。
貨幣的本質: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
相關文章:
相關新聞:
為幫助參加考試的學員有效備考,中國經濟師考試網(中大網校下轄最權威培訓機構),充分利用自身網絡教育優勢,強力推出“2011年經濟師考試網上輔導”及“2011年經濟師網上輔導招生方案”,學員自付費之日起可不限時間、次數重復點播學習,直到當期考試結束后關閉,現在就報名優惠多多,欲報從速。 報名咨詢熱線:010-53688886 4000-18-8000 |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