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廣大考生做好2011初級經濟師考試復習,網校編輯特整理初級人力講義,供大家參考!
隱性失業
隱性失業又稱潛在性失業或在職失業,指的是企業所雇用的員工從事不能充分發揮其能力的工作或從事那種勞動生產率低于他能達到的標準的工作。
形成隱性失業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些國家的政府為了取得政治和社會的穩定,通過各種優惠措施鼓勵企業在經濟危機和衰退時期采取以下做法:縮減工時、降低勞動生產率、讓熟練工人從事半熟練工人的工作、讓半熟練工人從事無需技能的工作等。這樣就可以使本該被解雇的工人繼續處于被雇傭狀態,盡管從效率的角度講一部分人明顯多余。二是在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不承認失業是社會經濟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所以政府用行政手段強制地把失業人凵安置到企業中去,或下放到農村中去,從而在表面上保持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狀態。以上兩種做法,都是將公開性失業轉化成了隱性失業。
隱性失業經常存在于計劃經濟體制中,主要原因是:
①從宏觀角度看,隱性失業產生的基本原因同公開性失業產生的原因是一致的,是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季節性失業、周期性失業等形式的隱性化;
②隱性失業之所以又不同于公開性失業,是因為它是政府干預的結果,是政府出于自身需要通過某種制度造成的,具體到中國,隱性失業是政府長期采用就業——保障一體化政策,用就業保障代替失業保障的制度的結果。通過就業實行社會保障這種制度在把公開性失業變成隱性失業的同時,嚴重影響了經濟效率,但它同時也把原來應由政府負擔的社會安定的責任部分分給了企業,這也是中國過去特有的“企業辦社會”這種社會管理方式的一部分;
③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實行高度集權的產品均衡原則,企業只把下達的產值、產量作為自己的主要目標,于是竭力吸收勞動力,而不考慮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這也是企業之所以接受政府用行政手段分配勞動力的原因。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