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integration)
農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
共識:
以市場為導向
以經濟效益為中心
以農戶經營為基礎
以龍頭企業為依托
農業產業化的特征
農業生產專業化
農業企業專業化、農藝過程專業化、農業地區專業化
經營一體化
服務社會化
利益分配合理化(農戶在市場中的地位)
農業產業化在現代農業中的作用
有利于增加農業收入
有利于使分散經營的小規模農戶更好地適應大市場的需求
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有利于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
農業產業化的組織模式
合同制模式
公司制模式
合作社模式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運行機制
利益分配機制:
1.實行按股分紅、紅利均等;
2.保護價格;
3.利潤返還;
4.反租倒包。
運轉約束機制:
1.市場約束體制;
2.合同約束體制;
3.股份合作約束體制;
4.專業承包約束體制;
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狀
龍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帶動能力不斷增強
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環境不斷得到優化,并形成了多種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
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處于初級階段,是產業組織發育的關鍵時期
第四節:農業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
1972 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宣言》
1991 荷蘭丹波《關于可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丹波宣言和行動綱領》,《登博斯宣言》
1992 巴西“環境發展大會”
1994年《21世紀議程》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登博斯宣言》
1.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定義
“可持續農業是指采用某種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基礎的方式,并進行技術變革和體制性改革,以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后代對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的農業。”
2.代際的公平
3.兼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4.外部環境與技術創新相結合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特征
生態可持續性
社會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一般都有平等的含義,包括代際平等和代內平等。
經濟的可持續性
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1.農業資源銳減;
2.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3.農業發展后勁不足;
4.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較低。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積極增加糧食生產
促進農村綜合發展
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業資源
1994年提出《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的環境與發展白皮書》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模式
1. 發達國家的主要模式;
2. 我國的主要模式及現狀。
我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嚴重問題
土地 18億畝
1994年,我國《中國21世紀議程》提出了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