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率決定理論
(一)古典利率理論
這一理論也稱真實利率理論,它建立在薩伊法則和貨幣數量論的基礎之上,認為工資和格的自由伸縮可以自動地達到充分就業。在充分就業的所得水準下,儲蓄與投資的真實數量都是利率的函數。這種理論認定,社會存在著一個單一的利率水平,使經濟體系處于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這種單一利率不受任何貨幣數量變動的影響。
古典學派認為,利率決定于儲蓄與投資的相互作用。儲蓄(S)為利率(i)的遞增函數,投資(I)為利率的遞減函數。
當S>I時,利率會下降;當S<I時,利率會上升;當S=I時,利率便達到均衡水平。
當投資增加時,投資線從圖中的I向右平移到I’均衡點從E0移向E1,均衡利率也從i0上升到i1
該理論的隱含假定是,當實體經濟部門的儲蓄等于投資時,整個國民經濟達到均衡狀態,因此,該理論屬于“純實物分析”的框架。
圖2—2儲蓄投資理論下的利率
(二)流動性偏好理論
凱恩斯認為,貨幣供給(Ms)是外生變量,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因此,貨幣供給獨立于利率的變動,在圖上表現為一條垂線。
貨幣需求(L)則取決于公眾的流動性偏好,其流動性偏好的動機包括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其中,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形成的交易需求與收入成正比,與利率無關。投機動機形成的投機需求與利率成反比。
用L1表示交易需求和預防需求,用L2表示投機需求,則L1(Y)為收入Y的遞增函數,L2(i)為利率i的遞減函數。貨幣總需求可表述為:
L=L1(Y)+L2(i) (2-10)
然而,當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時,市場就會產生未來利率上升的預期,這樣,貨幣的投機需求對之就會達到無窮大,這時,無論中央銀行供應多少貨幣,都會被相應的投機需求所吸收,從而使利率不能繼續下降而“鎖定”在這一水平,這就是所謂的“流動性陷阱”問題。“流動性陷阱”相當于貨幣需求線中的水平線部分,它使貨幣需求線變成一條折線。
如圖2—3所示,均衡利率取決于貨幣需求線與貨幣供給線的交點。只有當貨幣供求達到均衡時,利率才達到均衡水平。
圖2—3凱恩斯學派流動偏好理論下的利率
“流動性陷阱”還可用來解釋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問題。假定初始貨幣供應量為M,則相應的初始均衡點為E0,初始均衡利率為i*。當貨幣供應量從M增加到M’時,貨幣供求均衡點從點E0移到點E1均衡利率相應地從i*下降到i0,說明市場利率隨著銀根的擴張而下降,這時,貨幣政策是有效的。
若貨幣供應量繼續從M’增加到M’’,貨幣供求均衡點從點E1移到點E2,由于此時的貨幣需求線處于“流動性陷阱”的平臺上,所以利率還是保持在原有水平上。因此,在“流動性陷阱”區間,貨幣政策是完全無效的,此時只能依靠財政政策。
該理論的隱含假定是,當貨幣供求達到均衡時,整個國民經濟處于均衡狀態,決定利率的所有因素均為貨幣因素,利率水平與實體經濟部門沒有任何關系。因此,它屬于“純貨幣分析”的框架。在方法論上,它從古典均衡利率理論“純實物分析”的一個“極端”跳到“純貨幣分析”的另一個“極端”。
(三)可貸資金利率理論
可貸資金利率理論是新古典學派的利率理論,是為修正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而提出的。實際上可看成古典利率理論和凱恩斯理論的一種綜合。可貸資金論綜合了前兩種利率決定論,認為利率是由可貸資金的供求決定的,利率的決定取決于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共同均衡。
按照可貸資金理論,借貸資金的需求與供給均包括兩個方面:借貸資金的需求來自某期間投資流量和該期間人們希望保有的貨幣金額;借貸資金的供給來自于同一期間的儲蓄流量和該期間貨幣供給量的變動。用公式表示:
DL=I+△MD; SL=S+△Ms
式中,DL為借貸資金的需求,SL為借貸資金的供給,△MD為該時期內貨幣需求的改變量△Ms為該時期內貨幣供給的改變量。總體來說,均衡條件為:I+△MD=S+△Ms。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