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函數和生產曲線
(一)生產及相關概念
生產是將投入變成產出的過程。
產出:有形的物質產出;無形的服務產出。如糧食、紡織品、鋼鐵、機器、理發、旅行服務、醫療等等。
無論生產什么都必須有要素投入,即生產要素是生產社會所需商品和勞務的手段。投入要素廣義上被分為勞動、土地、資本和企業家才能。這種劃分僅僅是便于經濟分析,并不表示特殊資源的無數各式各樣的種類。如勞動包括職員、工人、會計、教師、工程師、醫生、科學家以及各種特殊專業人員和特殊技能工人等等。
在要素投入中特別重要的是企業家才能,即企業家經營企業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企業家對新技術創新、新產品的生產以及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在現代經濟中擔負著重要職責,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是可以替代的。
投入:可變投入和不變投入。產出期間內,要素投入數量不發生變化,則該要素被稱為不變投入。即要素數量不隨產量的變化而變化的投入是不變投入,如機器、設備、廠房等。如果在所考察的生產時間內,要素數量可以變化,即要素數量隨產量的變化而變化,這樣的投入是可變投入。如原料、勞動等。
長期內,都是可變的,短期內,有的投入是不變的,比如廠房。
(二)生產函數
考試內容:生產函數的含義及主要形式
生產函數表示在一定時期內,在技術不變的情況下,生產中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與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之間的函數關系。
生產函數分析的是投入和產出的關系。
技術一定。如果技術變化,生產函數也會變化。
(三)一種可變要素的生產函數及其曲線
考試內容:一種要素的生產函數的各種曲線的基本形狀和特征
1、一種可變要素的生產函數
假定只有資本一種不變投入要素(也可以假定勞動為不變投入),廠商在一定技術條件下只能生產一種產品,廠商投入的變動要素只有勞動。短期生產函數可寫成:
2、總產量、平均產量、邊際產量
在一定技術條件下,可變要素投入L與一定量不變要素投入相結合所生產的最大產量叫總產量;一定技術條件下,平均每個單位勞動所生產的產量,叫平均產量(用AP表示);一定技術條件下,每增加一單位勞動所引起的總產量變動,被稱為勞動的邊際產量(MP)。
3、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曲線及其位置關系
根據邊際產量的定義,邊際產量是總產量對勞動量的一階導數,也就是總產量的變化率。從幾何意義上講,邊際產量等于總產量曲線各點切線的斜率。因此,在勞動的投入逐漸增加到3個單位以前,總產量以遞增速度上升,相應地,邊際產量曲線是上升的,表示增加一單位勞動投入總產量的增量是遞增的。在勞動的投人為3單位時,邊際產量最大,相應的,在總產量曲線上切線斜率最大,即A點也是總產量增加速度由遞增轉為遞減的拐點。當勞動的投入從3個單位增加到第8個單位時,總產量以遞減的速率上升,此時邊際產量曲線向下傾斜,表明增加勞動雖然能增加總產量但總產量的增加量是遞減的。在勞動的投入量為8單位時,總產量達到最大值,此時邊際產量為0。此時若再繼續增加勞動投入,總產量將不僅不會增加,反而會下降,這時總產量曲線向下傾斜,表明勞動的邊際產量為負,邊際產量曲線延伸到橫軸以下。
(1)邊際產量曲線的圖形及邊際產量遞減規律
我們可以看到,在資本投入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勞動投入量的增加,勞動的邊際產量一開始是遞增的,但當勞動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其邊際產量就會遞減,直到出現負數。西方經濟學把邊際產量表現為先上升后下降的這一特征就稱為邊際報酬遞減規律,也稱之為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或邊際產量遞減規律。
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內容為: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在連續等量的把某一種可變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種或幾種數量不變的生產要素上去的過程中,當這種可變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增的;當這種可變要素的投入量連續增加并超過這個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減的。
(2)總產量曲線的圖形
(3)平均產量曲線的圖形
勞動的平均產量是總產量與所使用的可變要素勞動的投入量之比。在幾何意義上,平均產量等于連接原點與總產量曲線上對應于任一勞動投入量的點的直線斜率。因此,當總產量曲線上的某一點與原點的連線恰好是總產量曲線的切線時(圖中B點),斜率達到最大。
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的關系。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邊際產量上升的速度與下降的速度都要快于平均產量上升的速度與下降的速度。在圖中,當平均產量上升時,邊際產量大于平均產量,此時邊際產量曲線位于平均產量曲線上方,即MP>AP;當平均產量下降時,邊際產量小于平均產量,此時邊際產量曲線位于平均產量曲線下方、即MP<AP。而當邊際產量等于平均產量時,平均產量達到最大,此時邊際產量曲線與平均產量曲線相交于平均產量曲線的最高點,即MP=AP。
三階段:為了確定一種可變要素投入的合理使用量,我們通常根據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之間的關系,把短期生產劃分為三個階段。
在第1階段,勞動投入從0增加到L,產量曲線的特征是:勞動的平均產量曲線始終是上升的,且達到最大值;勞動的邊際產量上升且達到最大值,且勞動的邊際產量始終大于平均產量;勞動的總產量始終是增加的。顯然,一個有理性的生產者通常不會把可變要素投入的使用量限制在這一階段內,因為只要生產要素的價格和產品價格給定不變,進一步擴大可變要素投入的使用量會使產量擴大,從而是有利可圖的,至少要使平均產量達到最高點
在第2階段,產量曲線的特征是:勞動的平均產量繼續下降,勞動的邊際產量繼續下降。
第3階段:勞動的邊際產量為負值,總產量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一個理性的生產者也不會將生產進行到第3階段,因為當勞動的投入量超過L2之后,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都是下降的,這意味著相對于固定投入來說,可變投入的使用量過多了,很不經濟。相反,每減少一個單位的可變要素投入反而能提高總產量。
(四)規模報酬
規模報酬:在技術不變的條件下,生產規模的變動即所有投入要素同比例變動所引起的產出的變動稱為規模報酬。生產規模的變動對產出的影響可以分為三種情況:規模報酬遞增、規模報酬遞減,規模報酬不變。規模報酬遞增是指所有投入擴大某同一比例后,產出擴大的比例大于投入擴大的比例。規模報酬遞減是指所有投入擴大某同一比例后,產出擴大的比例小于投入擴大的比例。規模報酬不變又稱常數規模報酬,它是指所有的投入擴大某同一比例后,產出擴大的比例與投入擴大的比例相同。例如,用資本與勞動兩種投入生產某種產品,假定資本與勞動的投入是原來的2倍,若產出也是原產出的2倍,則稱為規模報酬不變;若產出大于原產出的2倍,則稱為規模報酬遞增;若產出不到原產出的2倍出稱為規模報酬遞減。
企業規模小時,規模報酬遞增。然后是規模報酬不變。如果規模進一步擴大,則會導致規模報酬遞減。
輔導培訓 報名咨詢熱線:010-53688886 考試用書:全國指定考試教材點擊訂購>>
|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