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級經濟師考試輔導資料由2011年中國經濟師考試網匯編整理!!!
第一章 社會經濟制度
一、物質資料生產和基本經濟規律
(一)人類進行物質資料生產具備的三個基本要素是:
1.人的勞動:它是生產的最基本要素。
2.勞動資料,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
3.勞動對象
(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
1.生產力的概念。
生產工具的變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
2.生產關系概念:
生產是起決定作用的環節。
3.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另一方面,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也有反作用。
4.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二、社會經濟制度是區分人類歷史上不同社會形態的根本標志。
三、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
1.特征
(1) 自然經濟:自給自足
(2) 商品經濟:交換
2.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經濟條件:
(1)社會分工;
(2)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經濟實體。
3.人類社會的三次社會大分工
四、市場與市場體系
1.市場與市場體系的概念
2.市場體系的功能
五、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一定是商品經濟,但商品經濟不一定是市場經濟。
六、資源配置方式與經濟體制
1. 資源的稀缺性
2.計劃方式、市場方式
第二章 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
一、商品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特征
(一)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特征:
1. 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屬性。
(1)使用價值:自然屬性,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2)價值:本質屬性和社會屬性。體現社會經濟關系。
2.關系: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二者又互相排斥。
(二)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屬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屬性:由勞動的二重性決定。
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價值。
(三)商品的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量取決于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隨勞動生產率變化而變化。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與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二、貨幣的產生和職能
(一)貨幣的形成和本質
1. 貨幣發展的四個階段:各自的概念。
2. 本質: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二)貨幣的職能
五種:各自的概念。重點關注支付手段職能。
(三)貨幣流通規律
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取決于以下三個因素:
(1)待流通的商品數量;
(2)商品的價格水平;
(3)貨幣流通速度。
三、價值規律及其作用
1. 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價值規律對生產和交換活動的支配作用是通過價格運動表現出來的。價格圍繞價值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2. 作用
相關文章: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