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通貨膨脹的治理
一、治理通貨膨脹的必要性
(一)通貨膨脹對社會再生產的負面影響
首先,通貨膨脹不利于生產的正常發展。通貨膨脹初期,會對生產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這種刺激作用是遞減的,隨之而來的就是對生產的破壞性影響。在商品和勞務價格普遍上漲的情況下。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尤其迅速。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性投資風險加大,生產部門的資金。尤其是周期長、投資大的生產部門的資金會轉向商業部門或進行金融投機,社會生產資本總量由此而縮小。由于投資風險加大,投資預期收益率下降,股息收入增長率低于利息率的上升,證券市場價格下跌,企業籌措資本困難,導致投資率下降。通貨膨脹不僅使生產總量削弱,還會破壞正常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通貨膨脹較嚴重的時候,投機活動猖獗、價格信號扭曲,在生產領域,投資少、周期短、產品投放市場快的加工業受到很大刺激。由于貨幣流通速度加快,購買力強勁,市場商品供應相對短缺,企業生產單純追求周期短、見效快,產品質量下降,最終結果是質次價高的加工業產品生產過剩,而基礎產業受到冷落。另外,通貨膨脹使貨幣的價值尺度功能受到破壞,成本、收入、利潤等均無法準確核算,企業的經營管理尤其是財務管理陷入困境,嚴重影響再生產活動的正常進行。
其次,通貨膨脹打亂了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是:商品由生產企業制成后,經過必要的批發、零售環節,進人消費領域。在此過程中,生產企業和處于各流通環節的銷售企業均獲得正常合理的經營收入和利潤,消費者也接受一個合理的價格水平。但是,在通貨膨脹情況下,由于價格信號被嚴重扭曲,商品均朝著價格最高的方向流動。在投機利益的驅動下,商品會長期滯留在流通領域,成為倒買倒賣的對象,遲遲不能進人消費領域。由于地區間的物價上漲不平衡,商品追蹤價格上漲最快和水平最高的地區,導致跨地區盲目快速地流動,加大了運輸成本,一些商品從產地流向銷地后,甚至會又從銷地重新流回產地。由于國內市場商品價格上漲,必然會削弱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從而使國內商品流向國際市場的通道受阻。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人們重物輕錢,嚴重時出現商品搶購,更有一些投機商搞囤積居奇,進一步加劇市場的供需矛盾。
再次,通貨膨脹是一種強制性的國民收入再分配。國民收入經過物質生產部門內部的初次分配之后,會由于稅收、信貸、利息、價格等經濟杠桿的作用而發生再分配。通貨膨脹對每個社會成員來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改變了他們原有的收人和財富占有的實際水平。在物價普遍上升的時期,每個社會成員都必須接受已經或正在上升的價格。由于各個社會成員的收入方式和收人水平不同,消費支出的負擔不同,消費領域和消費層次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同樣的通貨總水平下,有的成員損失小,有的成員損失大,有的成員則是受益者。一般來說,依靠固定薪金維持生活的職員,由于薪金的調整總是慢于物價上升,因此是主要的受害群體。工人和雇員也是受害者,其受害的程度跟他們所在的行業和企業在通貨膨脹中的利潤變動相關。處在產品價格大幅上升的企業的工人或雇員,名義工資可能增加,通貨膨脹損失可以得到一定補償,受害程度就小一些。雇主一般都會使工資的增長幅度小于物價上漲幅度,以謀求最大盈利。因此,雇主尤其是從事商業活動的雇主,是通貨膨脹的受益者。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那些經營壟斷性商品、從事囤積居奇的專門的投機商和不法經營者。通貨膨脹對分配的影響還表現在債權債務關系中,那些以一定利率借得貨幣的債務人,由于通貨膨脹降低了實際利率。使他們的實際債務減輕,因而是受益者;而那些以一定利息為報酬持有債權的人,則由于實際利率下降而受到損失。
最后,通貨膨脹降低了人們的實際消費水平。消費是生產的目的,消費水平是衡量社會成員生活質量的標準,消費的表現形式就是對商品使用價值或效用的直接占有和支配。但是,在商品貨幣經濟條件下,人們對商品使用價值的占有和支配一般都是要首先取得貨幣的方式,人們的收入首先表現為一定的貨幣數量,而由貨幣數量轉換為真實的消費品還需要通過市場。
因此,貨幣收入等于消費的前提是貨幣穩定。通貨膨脹使幣值下降,人們在分配中得到的貨幣收入因此打了折扣,實際消費水平也就下降了。
(二)通貨膨脹對金融秩序的負面影響
通貨膨脹使貨幣貶值,當名義利率低于通貨膨脹率,實際利率為負值時,貸出貨幣得不償失,常常會引發居民擠提存款,而企業爭相貸款,將貸款所得資金用于囤積商品,賺取暴利。對經營信用業務的銀行來講,其存貸款活動承擔著很大的風險,不如將資金抽回轉向商業投機。
因此,銀行業出現危機。金融市場的融資活動也會由于通貨膨脹使名義利率被迫上升,導致證券價格下降,陷于困境。由于通貨膨脹使生產領域受到打擊,生產性投資的預期收益率普遍低落,而流通領域則存在過度的投機,工商業股票市場也因此處于不穩定和過度投機的狀態。至于嚴重的通貨膨脹,則會使社會公眾失去對本位幣的信心,人們大量拋出紙幣,甚至會出現以物易物的排斥貨幣的現象。到了這種程度,一國的貨幣制度就會走向崩潰。
(三)通貨膨脹對社會穩定的負面影響
通貨膨脹發生時,如果收人不增加,許多以工資收入為生的人,實際生活水平下降,這必然引起人們的不滿,從而導致社會的不安定;通貨膨脹加劇腐敗,加劇社會兩極化和社會矛盾。
當通貨膨脹率高于銀行存款利率時就出現負利率,負利率吞食了存款者的收入,而貸款者卻可以“坐吃利差”。那些存款的城鄉居民、領取固定收入的社會成員,尤其是那些失業者,在通貨膨脹時期所受到的打擊更嚴重,因而社會兩極分化會加劇,社會矛盾尖銳。通貨膨脹有損政府的聲譽和權威。紙幣是國家強制發行的價值符號,如果政府紙幣發行過多,不能實現其價值,就會引起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不信任,在某些突發事件的影響下,就可能出現大規模的搶購與擠兌。紙幣是“經濟選票”,與政治選票所不同的是,它不是對信任者投票。而是對不信任者投票。當相當部分居民不信任政府時,搶購和擠兌就難免發生。拉美的一些國家,就是因為過度的通貨膨脹而引起社會動蕩,導致政府下臺的。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