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_男女福利视频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小向美奈子_在教室里和同桌做校园h文

當前位置:

2014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重點:《教育教學知識能力》5

發表時間:2014/5/6 11:28:10 來源:互聯網 點擊關注微信:關注中大網校微信
關注公眾號

為了幫助考生順利通過教師資格證考試,小編特根據教師資格證綱為大家搜集整理了2014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重點,希望對您全面熟悉教師資格證考試課程有所幫助!

課堂紀律

課堂紀律是指為了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協調學生的行為,保證課堂目標的實現而制定的要求學生共同遵守的課堂行為規范。

就個體而言,課堂紀律是對學生課堂行為所施加的外部準則與控制。當它們逐漸被學生所接受或內化時,就可以稱之為自律,學生就能自覺地自我指導和自我監督。

一、課堂紀律的類型

根據課堂紀律形成的原因,可將課堂紀律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一)教師促成的紀律

教師促成的紀律,是指在教師的操縱、組織、安排、規定和維護的標準下,所形成的紀律。它的實現不僅要求教師的指導、監督以及獎懲,還必須要有教師對學生的體貼,如同情、理解、調解、協助、支持和容納學生的意見相配合。教師促成的紀律~般適用于低年級。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意識的增強,學生對教師促成的紀律開始有不同的認識,反對教師過多的限制。

(二)集體促成的紀律

集體促成的紀律,即同輩人集體形成的行為規范與準則要求。學生從上學開始,同輩人的集體就在他們社會化方面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開始以同伴群體的集體要求和價值判斷來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以“同學也是這樣做的”為理由來做某件事。在一個好的班集體中,學生為了不損害集體或與同學的關系,即使自己有困難,也會自覺遵守集體的紀律。

(三)任務促成的紀律

任務促成的紀律,是指由于某一特定任務的需要而提出的紀律要求。任務促成的紀律,是以學生對活動任務的充分理解為前提的,他們對任務理解得越深刻,就越能自覺地遵守紀律,即使遇到困難和挫折也不會放棄。

(四)自我促成的紀律

自我促成的紀律也就是自律。學生把教師促成的紀律、集體促成的紀律或者任務促成的紀律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自覺地遵守,并把維護紀律作為自己的職責。自我促成的紀律是課堂紀律管理的最終目標,也是學生成熟水平向前邁進的標志。

二、課堂結構與課堂紀律

課堂結構是指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這三大課堂要素相對穩定的組合模式,主要包括課堂情境結構和課堂教學結構,它們對課堂紀律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課堂情境結構

課堂情境結構對課堂紀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班級規模的控制、課堂常規的建立以及學生座位的分配方面。

1.過大的班級規模限制了師生交往和學生參加課堂活動的機會,阻礙了課堂教學的個別化,從而有可能導致較多的紀律問題。

2.課堂常規,也就是教室常規,是每個學生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課堂行為標準,對學生有約束和指導作用。對于課堂常規的設定,應由全班同學共同討論形成,以提高遵守的自覺性。

3.學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慮課堂行為的有效控制,預防違紀行為的發生;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對人際關系的影響,應有助于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正常交往。

(二)課堂教學結構

課堂教學結構對課堂紀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教學時間的合理利用,課程表的編制,教學過程的規劃方面。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能使教師滿懷信心地按照教學計劃進行教學,教師的良好教學心態能夠感染學生,增強他們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減少背離性,避免課堂秩序發生混亂。

三、課堂問題行為的概念和類型

(一)課堂問題行為概述

1.課堂問題行為的概念

中學生課堂問題行為,是指學生不能遵守公認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行為。

具體來講,課堂問題行為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環境和他人的不良行為,直接妨礙教學或學習過程的行為,以及某些適應不良的行為。主要表現為漫不經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級活動、與教師和同學之間的關系緊張、容易沖動、上課插嘴、坐立不安、活動過度等。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問題行為與后進生等問題學生概念不同。后進生是對學生的一種總體評價,他們通常有較多的問題行為;問題行為則是一個教育性概念,主要是針對學生的某一行為而言的,其主體可能是后進生,也有可能是班級中的優秀學生。另外,問題行為的消極程度具有不穩定性。因此,不能將這兩個概念相混淆。

2.課堂問題行為的類型

課堂問題行為的類型按照不同的標準有多種分法,其中最普遍的一種是根據學生行為表現的傾向將課堂問題行為劃分為外向性問題行為、內向性問題行為兩種。

外向性問題行為,即學生品行方面的問題行為,是指學生在課堂上發生的容易被察覺,直接干擾課堂紀律,影響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行為,主要包括攻擊性行為、擾亂課堂秩序的行為、故意惹人注意的行為以及盲目反抗權威的行為。對于這種問題行為,教師應迅速、果斷地加以制止,并對行為主體進行批評,防止該行為在課堂上蔓延。

內向性問題行為,即學生人格方面的問題行為,是指學生在課堂上發生的不易被教師察覺的,不會對課堂秩序構成直接威脅的行為。這種行為更多的是學生個體的活動,盡管不會直接危害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但是對教學效果和學生自身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主要包括注意力渙散行為,對課堂活動的回避行為,對課業不負責任的行為以及抗拒課堂的行為。存在內向性問題行為的學生為了避免引起他人的關心和注意,還常常表現出依順和服從,使人覺得他不存在困難也無需外界的幫助。因此,這一類學生需要教師更多的關注。

(二)課堂問題行為的影響因素

引起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原因概括起來有以下三個方面:學生、教師和環境。

1.學生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適應不良、厭煩情緒、挫折與緊張、困擾情緒的宣泄、尋求注意與地位、過度活動以及性別差異等。

2.教師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師的管理方式、教師的威信等。

3.環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大眾傳播媒介、家庭環境、課堂座位的編排方式、課堂的物理環境等。

(三)課堂問題行為的預防和矯正

對課堂問題行為的管理應以預防為主,引導和促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幫助學生適應學習環境,逐漸減少問題行為的產生。但是當學生的問題行為已經發生時,應對行為主體進行行為矯正和心理輔導。因此,不管是對于個體的問題行為還是對于團體的問題行為,教師都可以嘗試以下的方式對課堂問題行為進行管理。

1.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教學計劃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要適合學生的程度和水平,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夠獲得成就感,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提高其學習的自信心,使其更快地適應課堂環境。

2.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的認知結構。教師在教授新知識、新內容時,應交代清楚其來龍去脈,把新知識整合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中,使其具備學習新知識的認知基礎,從而減輕因學習新知識而產生的焦慮感。

3.對于課業給予精確的指導。學生對于學習的盲目性容易導致問題行為的產生,而教師通過給予學生清晰的學習指導,使其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得到幫助,從而減輕或消除因不確定性而產生的急躁、厭煩、焦慮等情緒,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

4.建立良好的教學秩序。良好的教學秩序能夠營造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情緒平靜、思維活躍,從而減少問題行為的產生。

5.協調同伴間的人際關系。幫助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同時注意制止學生中存在的彼此傷害的行為,如諷刺、挖苦、嘲笑等。

6.建立家校聯系。家庭環境是導致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重要因素。在對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管理的過程中,教師應主動與家長聯系,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來糾正學生的問題行為。

7.行為矯正與心理輔導。行為矯正是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為、排除不良行為的一種行為療法,需要師生密切配合。心理輔導主要通過改變學生的認知、信念、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來改變學生的外部行為。它對于復雜問題行為,尤其是由內在刺激引起的問題行為效果比較顯著。

四、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引起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原因概括起來有以下三個方面:學生、教師和環境。

1.學生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適應不良、厭煩情緒、挫折與緊張、困擾情緒的宣泄、尋求注意與地位、過度活動以及性別差異等。

2.教師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師的管理方式、教師的威信等。

3.環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大眾傳播媒介、家庭環境、課堂座位的編排方式、課堂的物理環境等。

五、預防與矯正課堂問題行為的方法

對課堂問題行為的管理應以預防為主,引導和促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幫助學生適應學習環境,逐漸減少問題行為的產生。但是當學生的問題行為已經發生時,應對行為主體進行行為矯正和心理輔導。因此,不管是對于個體的問題行為還是對于團體的問題行為,教師都可以嘗試以下的方式對課堂問題行為進行管理。

1.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教學計劃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要適合學生的程度和水平,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夠獲得成就感,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提高其學習的自信心,使其更快地適應課堂環境。2.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的認知結構。教師在教授新知識、新內容時,應交代清楚其來龍去脈,把新知識整合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中,使其具備學習新知識的認知基礎,從而減輕因學習新知識而產生的焦慮感。3.對于課業給予精確的指導。學生對于學習的盲目性容易導致問題行為的產生,而教師通過給予學生清晰的學習指導,使其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得到幫助,從而減輕或消除因不確定性而產生的急躁、厭煩、焦慮等情緒,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

4.建立良好的教學秩序。良好的教學秩序能夠營造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情緒平靜、思維活躍,從而減少問題行為的產生。

5.協調同伴間的人際關系。幫助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同時注意制止學生中存在的彼此傷害的行為,如諷刺、挖苦、嘲笑等。

6.建立家校聯系。家庭環境是導致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重要因素。在對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管理的過程中,教師應主動與家長聯系,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來糾正學生的問題行為。

7.行為矯正與心理輔導。行為矯正是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為、排除不良行為的一種行為療法,需要師生密切配合。心理輔導主要通過改變學生的認知、信念、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來改變學生的外部行為。它對于復雜問題行為,尤其是由內在刺激引起的問題行為效果比較顯著。

編輯推薦:

2014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重點:《教育教學知識能力》匯總

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匯總

2014年教師資格證考試面試報名匯總

2014年教師資格全國統考、地方省考通關取證

2014年教師資格證考試9大報考基本須知

2014年教師資格考試輔導(通用版)招生方案

更多關注:教師資格考試介紹 教師資格考試培訓 教師資格考試教材 掌上平臺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

2頁,當前第1頁  第一頁  前一頁  下一頁
最近更新 考試動態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 教師資格

        [筆面護航班]

        筆試+面試 協議保障 2期重學高端服務

        3580

        了解課程

        456人正在學習

      • 教師資格

        [沖關暢學班]

        入門+進階 精選教材 協議保障 1期重學

        980起

        了解課程

        795人正在學習

      • 教師資格

        [精品樂學班]

        課程模塊 準題庫自主練習重點強化學科全面

        680

        了解課程

        1042人正在學習

      • 教師資格

        [面試特訓班]

        全新升級模塊 協議重學 研發資料班主任督學

        1680

        了解課程

        992人正在學習

      • 教師資格

        [面試精品班]

        課程模塊 學科試講 高性價比

        980

        了解課程

        992人正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