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小學教育的發展及其特點
一、小學教育概述
小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打好基礎
二、我國小學教育的歷史與發展
據記載,我國小學產生于殷周時代。
(一)古代的小學教育(先秦至鴉片戰爭)
特點:
1、具有鮮明的等級性
2、教育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服務
3、教育過程是通過對兒童的管制、灌輸來進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專制性。
(二)近現代的小學教育(鴉片戰爭至新中國成立)
四個標志性事件
1、1878年,張煥綸所創辦的上海正蒙書院內附設的小班,是我國近代小學的開端。
2、南洋公學外院是中國近代意義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學堂
(1897年,盛宣懷創辦的南洋公學分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為小學,是我國最早的公立小學堂。)
3、1904年清政府頒布了《癸卯學制》,該學制第一次系統構建了以小學堂、中學堂、大學堂為主干的學校教育體系。將小學正式納入義務教育的范疇。(清政府1904年頒布了《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設立了初等小學堂,學制五年,人學對象為7歲兒童,同時規定初等小學教育為義務教育,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實行義務教育的開始。)
4、到了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改小學堂為小學校。
四個學制
1、壬寅學制,中國首次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
2、癸卯學制,中國開始實施的第一個近代學制(實行新學制的開端)。
3、壬子癸丑學制,男女同校,廢除讀經并改學堂為學校,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學制。
4、壬戌學制,以美國學制為藍本的六三三學制。它是我國小學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其影響一直持續到1949年。
(三)當代的小學教育
1、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開始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標志著我國的義務教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1992年《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小學開始了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改革
3、2001年開始了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三、小學教育的基本特點
小學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現為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與人類文化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小學階段是兒童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也是個性形成與發展的最佳階段,更是兒童思想品德、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一)小學教育的特殊特點
1、教育對象的特殊性
(1)小學生的身心發展
①童年期是生理發展相對穩定與平衡的時期。
②剛入學的兒童感知覺都處于較低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教育教學中的不斷強化訓練,逐步發展和提高。
有意注意不斷發展,但無意注意仍起著一定的作用,低年級注意力容易分散
觀察事物缺乏興趣和系統性
記憶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記憶,直觀形象記憶發展較好,因此教學中要注意運用直觀教學。
思維發展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度。
道德感較為模糊,常依靠教師的評價來衡量事務的好壞。
理智感大多和具體事物相聯系。
(2)小學生的發展可能性
(3)小學生的能動性和主動性
補充:小學生認知發展的一般特點
(1)小學生感、知覺的發展
小學生在觀察事物時,往往注意新鮮、感興趣的東西,要達到對事物清晰、精確、本質的認識尚需一過程。
(2)小學生記憶和注意的發展
小學生記憶能力迅速發展,表現在:從機械記憶占主導地位逐漸向理解記憶占主導地位發展;從無意識記為主向有意識記為主發展;從具體形象記憶向抽象記憶發展。
(3)小學生思維的發展
小學生思維的基本特征是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低年級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成分居多,高年級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成分居多。兩種思維形式的轉折大多發生在四年級前后。小學生意識不到自己的思維過程。思維的自覺性、批判性、靈活性等品質較差。
(4)小學生想象的發展
小學生想象的有意性逐漸增強。想象由模仿性、再現性向創造性過渡,中高年級學生想象的創造性成分不斷增加。想象由具有浪漫性向現實性過渡。
2、小學教育的基礎性
(1)小學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礎
①小學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基礎
②小學教育對于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起著奠基作用
(2)小學教育是個體發展的基礎
(3)小學教育的課程內容具有基礎性
3、小學教育的義務性
補充:義務教育的顯著特征:強制性、免費性和普及性
4、小學教育的全面性
小學教育是向兒童實施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
補充:小學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普及性
(2)基礎性
(3)強制性
(二)小學教師的特點
1、小學教師的勞動特點
復雜性
創造性:體現在因材施教、教學上的不斷更新和教育機智三個方面。
示范性:
楊雄《法言?學行》中言:“師者,人之模范。”
勞動時間的延續性和勞動空間的廣延性
長期性
系統性
2、小學教師的素質
(1)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忠于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等
(2)教師的知識修養
(3)教師的綜合能力素養
(4)教師的心理素養
四、我國現行的小學學制
六三制和五四制并存,其中六三制是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基本學制和發展方向。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