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學教師資格證《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備考試題
1.言語在原型內化階段,其作用在于鞏固形成中的( )。
A.記憶表象B.思維表象C.動作表象D.定向映象
2.下列屬于元認知監視策略的是( )。
A.設置學習目標B.瀏覽閱讀材料C.閱讀時對注意加以跟蹤D.分析如何完成學習任務
3.“磚能做什么”屬于( )發散思維。
A.用途擴散B.結構擴散C.方法擴散D.形態擴散
4.由于看到鳥的飛翔而發明了飛機,這類創造活動的心理影響機制是( )。
A.功能因素B.定勢C.原型啟發D.負遷移
5.通常人們認為美國人民主熱情,英國人有紳士風度,法國人愛好浪漫等,這種現象被稱為社會認知信息整合過程中的( )。
A.近因效應B.社會刻板印象C.暈輪效應D.首因效應
6.對一個過分害怕貓的學生,為讓他不怕貓,可以先讓他看貓的照片、談論貓、遠遠觀看關在籠中的貓;然后讓他靠近籠中的貓;最后讓他摸貓、抱起貓,消除對貓的懼怕反應。這是一種( )行為改變法。
A.代幣獎勵法B.行為塑造法C.系統脫敏法D.肯定性訓練
7.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不能決定他能否成功掌握教學內容,而是在于他的( )才能達到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
A.學習積極B.學習自覺性C.要花多少時間D.智力水平
8.( )是使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的重要條件。
A.教學計劃B.教學大綱C.教材D.課程表
9.我國學者廖世承編寫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于( )年出版。
A.903B.93C.924D.930
10.以下說法中,錯誤的是( )。
A.與新教師相比,專家型教師的課時計劃簡潔靈活,以學生為中心,具有預見性
B.專家型教師有完善的維持學生注意的方法
C.專家型教師往往較注意課堂的細節
D.專家型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策略
參考答案及解析:
1.C【解析】不斷鞏固形成中的動作表象,并使其進一步地概括,從而向概念性動作映象轉化。
2.C【解析】ABD三項屬計劃策略的內容。
3.A【解析】用途擴散就是讓學生以某件物品的用途為擴散點,盡可能多地設想它的用途。
4.C【解析】以類似事物為原型,經過類比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途徑,叫原型啟發。
5.B【解析】通常人們認為美國人民主熱情,英國人有紳士風度,法國人愛好浪漫等,這種現象稱為社會認知信息整合過程中的社會刻板印象。
6.C【解析】系統脫敏法,是當某些人對某事物、某環境產生敏感反應對,我們可以在當事人身上發展起一種不相容的反應,使對本來可引起敏感反應的事物,不再發生敏感反應。
7.C【解析】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給了足夠的時間和適當的教學,幾乎所有的學生對幾乎所有的學習內容都可以達到掌握的程度。
8.D【解析】課程表是學校成員活動的時間表,因此它是使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的重要條件。
9.C【解新】廖世承是我國最早編寫《教育心理學》教科書的學者,他于l924年出版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10.C【解析】專家型教師往往將注意力集中于教學領域更高水平的推理和問題解決上,而不太注重細節的糾纏。
(責任編輯: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