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考生順利通過2014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小編特根據2014年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及要求為大家整理了教師資格考試備考相關重點,希望能夠對您全面熟悉教師資格考試課程有所幫助!
早期的遷移理論:
早期的遷移理論主要包括形式訓練說、共同要素說、經驗類化說與關系轉換說。
(一)形式訓練說
學習遷移現象早為人們所知。我國古人就知道學習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孔子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他要求學生能由此知彼。從心理學觀點來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都是指先前的學習對以后學習的促進,所以都是學習的遷移現象。對學習遷移現象最早的系統解釋,是形式訓練說。
(二)共同要素說
共同要素說是桑代克以一系列實驗為基礎提出來的。
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說在當時的教育界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它使學習脫離了那種在形式訓練影響下不考慮實際生活,只注重所謂的形式訓練的教學狀況,使學校開始在
各方面注意重視應用學科。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說也解釋了遷移現象中的一些事實,對遷移理論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但這一理論僅將遷移視為相同聯結的遷移,認為兩種情境中客觀方面的共同要素是決定遷移的唯一因素,這在某種程度上否認了遷移過程中的復雜的認知活動,因此具有一定的機械性和片面性。
(三)經驗類化理論
經驗類化理論是賈德提出的一種遷移理論。其主要觀點是,一個人只要對他的經驗進行概括,就可以完成從一個情境到另一個情境的遷移。
(四)關系轉換理論
格式塔心理學家從理解事物關系的角度對經驗類化的遷移理論進行了重新解釋,并通過實驗證明遷移產生的實質是個體對事物間關系的理解。
關系轉換理論強調個體的作用,認為學習者必須發現兩個事件之問的關系,遷移才能產生,但關系的轉換是復雜的,轉換的實現受到一些因素。研究表明,原先學習的課題掌握得好、誘因大和練習量增加,轉換現象較易發生;若訓練時的刺激與現實的刺激差別較大,轉換則不容易發生。此外,智力年齡較高的學生在轉換方面要超過那些智力年齡較低的學生。
隨著認知科學與信息加工理論的產生與發展,研究者試圖用認知的觀點與術語來解釋、研究遷移問題,并提出了一些新的遷移理論。
現代的遷移理論:
奧蘇伯爾曾提出認知結構遷移理論,認為任何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在有意義的學習中一定有遷移。原有認知結構的清晰性、穩定性、概括性、包容性、連貫性和可辨性等特性都始終影響著新的學習的獲得與保持。奧蘇伯爾的認知結構遷移理論代表了從認知觀點來解釋遷移的一種主流傾向。繼奧蘇伯爾之后,研究者對遷移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討,具體表現在以下兩種觀點中:
第一種觀點強調認知結構在遷移中的作用,但不同心理學家對認知結構的解釋不相同。用不同的術語來描述認知結構,但它們都認為認知結構中的某些成分是決定遷移能否發生的根本條件。
第二種觀點強調外界環境與主體的相互作用對遷移的影響。也就是說,遷移的產生是由外界物理環境、社會環境與主體因素共同決定的。該理論強調通過社會交互作用與合作學習,可以促進遷移的產生。
就傳統與現代的遷移研究來看,傳統的遷移研究是比較宏觀的、粗線條的;現代的遷移研究則是比較微觀的、細致的。可以說,遷移實質上是新舊經驗的整合過程。而整合是新舊經驗的一體化現象,即通過分析、抽象、綜合、概括等認知活動使新舊經驗相互作用,從而形成在結構上一體化、系統化,在功能上能穩定調節認知活動的一個完整的心理系統。
編輯推薦:
更多關注:2014教師資格考試培訓 教師資格考試用書 考試介紹 掌上學習平臺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