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的考生順利通過考試,中大網校小編特為考生搜集整理了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學教育學章節復習資料,希望對您全面熟悉教師資格考試課程有所幫助!
第一章 教育與教育學
一、教育的發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傳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狹義的教育則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奴隸社會初期,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脫離生產勞動,語言的發展達到了較為完備的文字形態后,便出現了學校。
(二)學校教育制度
1、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
歷史上曾經有過從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規教育再到正規教育的演變。正規教育的主要標志是,近代以學校系統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稱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從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過程。
(1)前制度化教育
教育實體化的過程是形式化的教育從不定型發展為定型的過程。定型的教育組織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學校與前社會教育機構、近代的學校與社會教育機構。
(2)制度化教育
近代學校系統的出現,開啟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階段。嚴格意義上的學校教育系統在19世紀下半期已經基本形成。學校教育系統的形成,即意味著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規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統的各級各類學校。
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是清朝末年的“廢科舉,興學校”,以及頒布了全國統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學制。中國近代系統完備的學制系統產生于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隨著學歷社會的出現,制度化教育趨于成熟。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非制度化教育相對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變的不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提出構建學習化社會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體現。庫姆斯、伊里奇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2、現代教育制度發展趨勢
(1)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4)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國際交流。
(三)教育發展的過程
1、古代教育
(1)不同國家古代學校教育的形態
古代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西周以后,學校教育制度已經發展到比較完備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并有了“國學”與“鄉學”之分,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的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六藝是:禮、樂、射、御、書、數。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官學衰微,私學大興。孔子私學的規模最大。
漢代武帝以后,采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實行了思想專制主義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選士制度。隋唐以后的科舉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聯系更加制度化。宋代以后,程朱理學成為國學,儒家經典被縮減為《四書》〈五經》,成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規定為考科舉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緒31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廢科舉開學堂。
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羅門教和佛教手中。婆羅門教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把人分成四種等級,處于最高等級的是僧侶祭司,受到最優良的教育,其次是剎帝利,再次是吠舍種姓:最低等級的是首陀羅種姓,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婆羅門教的教條是指導思想,婆羅門教的經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內容,婆羅門教的僧侶是惟一的教師,教育的活動主要是背誦經典和鉆研經義。
古代埃及。古王國末期已有宮廷學校,中王國以后,開設了職宮學校。古代埃及設置最多的是文士學校。“以僧為師”、“以(書)吏為師”、“以法為教”成為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希臘、羅馬。古代希臘、羅馬社會地位比較低下階層的子弟7-12歲進入私立學校學習,貴族階級子弟不送子女上學,都是聘請家庭教師。中等教育則主要是貴族和富人的教育,學校以學習文法為主,學習拉丁文和修辭。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文化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和諧發展,教育內容豐富,教育方法靈活。古代斯巴達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忠于統治階級的強悍的軍人,強調軍事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法嚴厲。
羅馬帝國滅亡之后,西歐最受重視和尊重的教育是培養僧侶人才的教育,這種教育由僧院學校或大主教學校擔當,學習的內容主要是神學和七藝,為了更好地布道,設立了為數眾多的教區學校,主要用于普通貧民子弟的宗教教育,也適當講授一些讀寫知識,其次是騎士教育,騎士教育并無專門的教育機構,教育內容首先是效忠領主的品質,然后是軍事征戰的本領,以及附弄風雅的素養。
(2)古代學校教育的特征:①階級性。②道統性。③專制性。④刻板世。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導地拉。
2、文藝復興后的歐洲教育
文藝復興運動以人性反對神性,以科學理性反對蒙蔽主義,以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專制,對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
3、近代教育
16世紀以后,教育發生了重大變化:
(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紀以后的教育
二戰以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1)教育的終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一方面,它追求讓所有人都受到同樣的教育,另一方面,它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