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課程設計
(一)什么是課程設計:p139-140
狹義
廣義
總的來說
課程設計的意義:2點,p140
(二)課程文件的三個層次
1、教學計劃(也叫課程計劃)
(1)概念
教學計劃是指導和規定課程與教學活動的依據是制定分科標準、編寫教科書和設計其它教材的依據。其特征有1)強制性2)普遍性3)基礎性
(2)教學計劃的構成
p141主要由教學計劃設計的指導思想、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其說明、課時安排、課程開設順序和時間分配、考試考查制度和實施要求幾部分構成。
p142教學計劃的中心問題是開設哪些科目,中小學的教學科目設置,基本以科學的分類為依據。
2、教學大綱(又稱學科課程標準)
(1)概念
教學大綱又稱學科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學科課程標準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2)構成要素
它一般由說明和本文兩部分組成。 p143
3、教科書
(1)教材與教科書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包括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參考書、活動指導書以及各種視聽材料。其中教科書和講義是教材的主體部分,故人們常把教科書和講義簡稱為教材。
教科書又稱課本,它是依據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教科書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
(2)教科書的編排:4點,p143-4
(3)教科書的作用:4點,p144
4、教科書編寫應遵循的原則:5點,p144
(1)按照學科特點,體現科學性與思想性;
(2)強調內容的基礎性;
(3)注重適用性;
(4)符合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受教育者學習的心理順序;
(5)兼顧同年級各學科內容之間的關系與同學科各年級教材間的銜接。
第五節 課程實施
(一)課程實施的概念
課程實施是指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二)課程實施的結構
(1)安排課程表(應遵循整體性原則、遷移性原則、生理適宜性原則);
(2)分析教學任務(3個方面:p146);
(3)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4個方面:p146);
(4)選擇并確定教學模式;
(5)規劃教學單元和課;
(6)組織教學活動;(是課程實施計劃的展開過程)
(7)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三)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
1、課程計劃本身的特點:5點,p147
2、教師的特征:4點,p147-8
3、學校的特點:4點,p148
4、校外環境
第六節 課程評價
(一)課程評價的概念:p149
課程評價既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終點,又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繼續向前發展的起點。
(二)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1)目標評價模式(在泰勒的“評價原理”和“課程原理”基礎上形成的,以課程目標為中心展開);
(2)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美國學者斯克里文提出)
(3)cipp評價模式 (包括四個步驟: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
(三)課程評價的過程
1、課程評價過程中的一些基本問題:3點,p151
2、課程評價的基本階段(課程評價過程中要經歷那些步驟?)p151
第一步,將焦點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課程現象上;
第二步,搜集信息;
第三步,組織材料;
第四步,分析資料;
第五步,報告結果。
相關文章:
更多關注:報考指南 網絡課堂 考試用書 2012年教師資格考試面試常見問答題及指導匯總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