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舉例說明學習的生物適應與社會意義。
答:從生物進化的觀點來看,學習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手段。本能行為是先天決定的,適應環境的能力是有限的,改變需要千萬年的演進;而習得行為則是后天的,適應環境的能力是無限的,改變可能只需要幾分鐘。
從人的發展來看,學習可以塑造和改變人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說的正是學習的重要性。社會的變化日新月異,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在國家的建設和發展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許多野生動物如長頸鹿出生以后立即試著站立,然后試著走路,而且很快就能走了。新生長頸鹿的這種能力屬于學習嗎?為什么?
答:不屬于學習。學習是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為傾向的相對持久的變化。許多野生動物如長頸鹿出生以后立即試著站立,然后試著走路,而且很快就能走了。它會走路不是通過后天經驗所引起的,所以不屬于學習。
3.簡述先行組織者的概念。
答:
4.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共同點
答:(1)強調復雜學習環境和真實的學習任務;(2)強調社會協商和相互作用;(3)強調學生用多種方式表征教學內容;(4)強調學生理解知識建構過程;(5)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5.人本心理學的主張
答: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主張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1)心理學的研究應以正常人的心理為主要對象,著重探討人類不同于動物的一些復雜心理,如動機、情感、價值等。
(2)對人性持樂觀態度,相信人性善,且具有無限潛能,強調人人都有追求自我實現的基本動機。
(3)尊重個人心理與行為的完整性。
(4)理論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之間不是截然分開的,二是彼此連續的,甚至有部分是重疊的。
(5)尊重個體心理的差異性與獨特性。
6.簡述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
答: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強調“有選擇的聯結”,基本觀點如下:
(1)有意義學習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知識建立非人為 (非任意性)實質性的(非字面的)聯系的過程。簡言之,就是符號或符號組合獲得心理意義的過程。有意義接受學習就是在各門學科的學習中,將已定論形式表示的有意義材料與學生也已形成的有關認知結構有機地聯系起來,加以融會貫通的學習。
(2)提出先行組織者的概念,在學習主要內容之前,要給學生提供有意準備好的。略微概括的、抽象的內容,這可以促進學生對后面材料的學習。
(3)根據學習的繁簡程度,講學習分為5類(符號表征學習、概念學習、命題學習、概念和命題的運用、解決問題與創造)。
(4)概念與命題的同化模式:下位學習(類屬學習)、上位學習(總括學習)、并列結合學習。
(責任編輯:liusheng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