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答案】C。解析:教師職業倦怠是用來描述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在長時期壓力體驗下而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
17.【答案】A。解析:1974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登伯格首次將職業倦怠一詞引入心理學領域。費登伯格認為,職業倦怠是個體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高所產生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
18.【答案】A。解析:研究表明,那些具有A型人格、低自尊或外控的教師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具有A型人格的教師常常對現實抱有不切實際的理想和期望,容易對外界干擾進行妥協,在人際交往中往往體驗到一種無能感。因而不能客觀地評價自我使得他們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19.【答案】B。解析:學習是個體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練習或反復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改變。
20.【答案】A。解析:知識學習是學生技能和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21.【答案】B。解析:A選項,一般無此說法。B選項,陳述性知識,也叫“描述性知識”,它是個人有意識的提取線索,因而能夠直接加以回憶和陳述的知識。主要用來說明事物的性質、特征和狀態,用于區別和辨別事物。這類知識主要解決是什么的問題。這種知識具有靜態的性質。C選項,程序性知識,也叫“操作性知識”,是個人沒有有意識地提取線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種作業的形式間接推測的知識。這類知識主要用來解決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這種知識具有動態的性質。D選項,條件性知識,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條件性知識是指教育學、心理學和教法等相關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識;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在面臨實現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景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 具體地說, 這種知識是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根據題目中關鍵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可知題目中描述的內容為陳述性知識。故選B。
22.【答案】D。解析:埃里克森提出人的每個發展階段均面臨一種發展任務,其中前五個階段屬于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
23. 【答案】A。解析: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三水平六階段)(道德兩難故事法)
24.【答案】C。解析:過度學習,又稱為“過度識記”,是教育心理學上的術語,是指達到一次完全正確再現后仍繼續識記的記憶。過度學習有利于識記材料的保持,但是也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不能一味的重復再重復。實驗證明,過度學習達到50%,即學習熟練程度達到150%時,學習效果最好。故選C。
25.【答案】B。解析:A選項,羅杰斯,認為教育應該以人為本,滿足人的需要,屬于個人本位論的代表人物。B選項,杜威,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具體目的和知識目的,屬于教育無目的論的代表人物。C選項,盧梭,認為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屬于個人本位論的代表人物。D選項,涂爾干,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使青年社會化,屬于社會本位論的代表人物。故選B。
26.【答案】A。解析:在各種有影響的動機理論中,歸因理論最為強調認知的觀點,其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
27.【答案】B。解析:知識是人對行為進行定向和調節的基礎,是個體適應環境的重要因素。知識具有三個方面的功能:辨別、預期、調節。
28.【答案】D。解析:陳述性知識是關于“是什么”的知識,是對事實、定義、規則和原理等的描述。
29.【答案】A。解析:《心理學大辭典》中,將技能定義為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復雜系統,這個系統包括肢體動作方式和智力動作方式的復雜系統。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