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的類型具體包含哪幾種
(1)稽留熱
稽留熱體溫常在39℃以上,晝夜間體溫變動范圍較小,一般上午體溫較下午低,但24小時內變動不超過1℃,這種熱型可持續數天或數周,退熱可漸退或驟退。臨床常見于大葉性肺炎、腸傷寒、斑疹傷寒、恙蟲病等急性發熱病的極期。
(2)弛張熱
弛張熱體溫高低不等,晝夜之間體溫波動范圍較大,發熱時體溫可在39℃以上,24小時內體溫差達1.5℃~2.0℃或更多,但最低溫度仍在正常體溫以上。臨床常見于敗血癥、嚴重肺結核、膿毒血癥、肝膿腫、支氣管肺炎、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風濕熱、腸傷寒、惡性組織細胞病等。
(3)間歇熱
間歇熱體溫可突然高達39℃以上,先有惡寒或寒戰,經幾個小時后體溫恢復正常,大汗淋漓,以后間歇數小時或1~2日體溫又突然升高,反復發作,如此高熱與無熱交替出現,稱為間歇熱。臨床常見于瘧疾,如間日瘧或三日瘧、化膿性局灶性感染、腎盂腎炎等。
(4)消耗熱
消耗熱體溫波動范圍比弛張熱為顯著,24小時內體溫差在3℃~5℃之間。臨床常見于敗血癥、重癥活動性肺結核病等。
(5)回歸熱(再發熱)
回歸熱是指體溫突然升高可達39℃以上,持續數日后降至正常,經過若干時間又重新發熱,持續數日以后,又下降至正常,即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天,周期性互相交替出現,也稱再發熱。臨床常見于鼠咬熱,或在某些發熱性疾病的基礎上又合并其他發熱病。
(6)波狀熱
體溫在數天內逐漸上升至高峰,然后又逐漸下降至微熱或常溫,不久再發,體溫曲線呈波浪式起伏,稱為波狀熱。臨床常見于布氏桿菌病、惡性淋巴瘤、胸膜炎、周期熱等。
(7)顛倒熱
早晨或上午體溫較高,下午或傍晚較低,與一般的發熱規律(早晨或上午體溫較低,而下午或傍晚較高)相反,稱為顛倒熱。臨床上常見于持久性敗血癥、綠膿桿菌性肺炎,偶可見于肺結核病人。顛倒熱也有的白天不熱,夜間高熱者,如絲蟲病。
(8)雙峰熱
高熱體溫曲線在24小時內有兩次小波動,形成雙峰,稱為雙峰熱。臨床常見于黑熱病、惡性瘧疾、大腸桿菌敗血癥、綠膿桿菌敗血癥等。
(9)雙相熱
即第一次熱程持續數天,然后經一至數天的解熱期,又突然發生第二次熱程,持續數天后完全解熱,稱為雙相熱。臨床常見于某些病毒性感染,如脊髓灰質炎、淋巴細胞性脈胳叢腦膜炎、登革熱、麻疹、天花、病毒性肝炎等。
(10)不規則熱
發熱無一定的規律,持續時間也不一定,稱為不規則熱。臨床常見于流感、支氣管肺炎、滲出性胸膜炎、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風濕熱、惡性瘧疾、肺結核;也可在疾病過程中有二種或二種以上的發熱疾病合并存在時,如大葉性肺炎引起膿胸及敗血癥等并發癥時,熱型可由稽留熱變為弛張熱。另外,發熱病人使用某些藥物,如解熱止痛藥、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引起退熱,可使原來的熱型變為不規則熱型。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h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