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總體指標
經濟指標是指反映一定社會經濟現象數量方面的名稱及其數值。
(1)國內生產總值(GDP)。國內生產總值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民生產總值是反映國民經濟活動情況最常用的綜合性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
常用的GDP計算公式為:
GDP=C+I+G+X
其中,C為消費;l為投資;G為政府購買;X為凈出口。
(2)工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是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
工業增加值有兩種計算方法:一是生產法,即工業總產出減去工業中間投入。二是收入法,即根據生產要素收入計算,等于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與營業盈余之和,這種方法也稱要素分配法。
(3)失業率。失業率是失業人口占勞動人口的比例。勞動人口是指年齡在16歲以上具有勞動能力的人的全體。失業率的上升往往伴隨著經濟衰退。
(4)價格指數。價格指數(PriCe Index)是衡量任何一個時期與基期相比,物價總水平的相對變化的指標。最重要的價格指數包括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和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
(5)國際收支。國際收支指特定時期(一年或一個季度)一國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經濟交易的系統記錄。進口和出口是國際收支中最主要的部分。
2.需求類指標
(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是社會固定資產再生產的主要手段。固定資產投資額是以貨幣表現的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活動的工作量。
(2)新屋開工和營建許可。新屋開工記錄了上個月住宅不動產破土動工的數量;營建許可指建筑商在開工前,從當地政府取得的書面許可證書。
(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指國民經濟各行業直接售給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總額。
(4)零售銷售。該數據是美國零售銷售數額的統計匯總,能夠反映美國消費狀況,包括所有主要從事零售業務的商店以現金或信用形式銷售的商品價值總額(服務業所發生的費用不包括在零售銷售中)。
3.貨幣類指標
(1)貨幣供應量。貨幣供應量是單位和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存款和手持現金之和,其變化反映著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變化,對企業生產經營、金融市場的運行和居民個人的投資行為有著重大的影響。
我們國家對貨幣供應量的定義如下。
Mo:流通中的現金。
M1:M0+活期存款,其中活期存款包括企業事業單位活期存款、農村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
M2:M1+準貨幣,其中準貨幣指企業單位定期存款、自籌基本建設存款、個人儲蓄存款和其他存款。
這種分類是較為通用的貨幣度量方法,各個國家會根據自身情況作一些具體規定。假如在M2基礎上再加上大額定期存款和一些流動性較低的金融資產,這種范圍更寬的貨幣通常記為M3美聯儲計算貨幣存量的指標。
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增加或減少貨幣供應量調節貨幣市場,實現對經濟的干預。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對貨幣供應量的管理來調節信貸供應和利率。當現金貨幣供給量增加時,存款貨幣量和貨幣總額將相繼發生變動,在貨幣供求失衡的情況下,信貸總額趨于增長、市場利率趨于下降,而價格水平趨于上漲。
(2)基準利率。基準利率是在整個利率體系中起主導作用的基礎利率。
全球最著名的基準利率有倫敦同業拆借利率(Libor)和美國聯邦基準利率,兩國的存貸款利率均是根據此利率自行確定的。在中國的利率政策中,l年期的存貸款利率具有基準利率的作用。
(3)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資金,金融機構按規定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
4.財政指標
(1)財政收入。財政收入是政府為滿足支出的需要,依據一定的權力原則,通過國家財政集中的一定數量的貨幣或實物資產收入。
(2)財政支出。財政支出是政府為提供公共商品在一個財政年度內耗費的資金總和,在動態上表現為政府進行的財政資金分配、使用、管理活動和過程。
(3)赤字或盈余。財政收入高于財政支出的部分稱為財政盈余,而財政收入低于財政支出的部分則是財政赤字。
5.其他標指 (1)領先指標。ISM采購經理人指數、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OECD綜合領先指標。
(2)美元指數。由于不同的貨幣在市場中的影響和份額不一樣,因而,美元指數中給予各成分貨幣的權重也不一樣。自指數中引入歐元后至今,各種貨幣的權重分布如下:歐元57.6%,日元l3.6%,英鎊11.9%,加元9.1%,瑞典克朗4.2%,瑞士法郎3.6%。(3)商品價格指數。路透商品研究局指數(CRB)是過去50多年間最廣為認同的全球商品市場基準指針。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