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農產品交易所
19世紀30年代末,芝加哥還只是一個擁有幾千人的小城市,但是由于地處美國的糧倉——五大湖地區,已成為全美最大的谷物集散地了。
農產品生產具有周期性和季節性特點,在農產品的收獲季節,供大于求的局面往往導致價格大幅下跌,農場主被迫降低價格銷售,甚至大幅降價后仍然賣不掉。而在青黃不接時期,由于供給短缺,農產品價格又會大幅上漲。再加上當時交通不便,不能在空間上緩解地區供求矛盾;倉庫稀缺,不能在時間上緩解不同時期的供求矛盾;信息傳播條件有限(當時沒有收音機,沒有電視機,連電話也沒被發明出來),交易商的信息搜索成本非常大。種種不利條件更加劇了谷物價格波動的幅度。劇烈的價格波動風險使所有農場主、農產品貿易商、加工商都感到頭痛。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1848年,82位商人(農場主、農產品貿易商和加工商)自動發起設立了芝加哥谷物交易所,即現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hicago Boardof Trade,簡稱CB0T)的前身。
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成立之初,主要是改進運輸和儲存條件,同時為會員提供價格信息等服務。1851年,交易所引進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為了推動谷物交易的正規化,減少交易者之間的糾紛,簡化交易手續,1865年,芝加哥交易所推出了標準化合約,以取代原有的現貨遠期合約。標準化合約的誕生,標志著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及其基本交易原則已在芝加哥交易所內萌芽。同年5月,芝加哥谷物交易所又開始推行履約保證金制度。1882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允許交易者以對沖方式免除履約責任,方便了投機者進行交易,使交易的流動性大大提高。1883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又成立了結算協會。結算體系的出現,標志著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終于成形。1925年,芝加哥交易所結算公司成立后,規定所有在交易所內達成的交易都必須在結算公司進行結算,進一步規范了期貨交易行為,推動了期貨交易的完善與發展。
CBOT成立并開展期貨交易后,解決了長期困擾農產品交易商們的難題,因而大受歡迎,交易業務日趨繁榮。在CBOT獲得成功的啟示下,美國各地掀起了舉辦農產品期貨交易所的熱潮。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紐約咖啡交易所、堪薩斯期貨交易所、中美洲商品交易所、明尼阿波利斯谷物交易所、紐約棉花交易所、紐約商品交易所等先后在19世紀下半葉成立。而且,這種交易方式又進一步擴散到了世界各地。期貨交易的普及,也使期貨交易的作用和功能被人們逐漸認識。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