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91麻豆免费免费国产在线_男女福利视频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小向美奈子_在教室里和同桌做校园h文

當前位置:

社會工作師綜合能力考點:第三章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發表時間:2020/9/23 15:11:56 來源:互聯網 點擊關注微信:關注中大網校微信
關注公眾號

社會工作師綜合能力考點:第三章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第一節 人類行為

一、人類需要

(一)人類需要的含義

1、需要的界定

需要:反應了人的機體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乏。(生理層面和心里層面)

內驅力:由內部或外部刺激所喚起并使個體指向實現一定目標的內在傾向。

動機: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直接動力。

2、人類需要的特征

(1)對象性(指向一定的對象)

(2)動力性(不會因為暫時滿足而終止)

(3)獨特性(人的需要與個性有關,各人需要不同)

(4)社會性(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如交往、成就、權力等)

(二)人類需要的層次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P68

基本觀點:人類的需要依照由低到高不斷遞進的順序分為若干個層次,層次越低的需求,其強度越大;層次越高的需求,其強度越弱。只有當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后,較高層次的需要才會出現并要求得到滿足。

需要層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歸屬與愛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認知需要;(6)審美需要;(7)自我實現的需要。

2、阿爾德弗爾的需要層次論

ERG理論

(1)生存需要(Existence)

(2)關系需要(Relatedness)

(3)成長需要(Growth)

ERG理論的特點:

(1)不強調層次的順序;

(2)當較高層次的需要受挫時,個體也可能會退而求其次;

(3)某種需要在得到基本滿足后,其強烈程度不僅不會減弱,還可能會增強。

(三)人類需要的類型

(1)生物性需要——原發性需要

關系到保存和維持機體生命及延續種族繁衍的需要。進食、飲水、睡眠和覺醒、性需要等。

(2)社會性需要——習得性需要

與人的社會生活密切聯系的需要。

交往需要:與他人親近、合作、發展友誼、

交流情感與信息

成就需要:努力去做對自己有價值的事,完成困難的任務,通過競爭超過別人。(地位、名譽、優勢)

二、人類行為的含義和類型

(一)人類行為的含義

1、人類行為簡單地說是泛指人的一切行動。從社會工作角度來看,人類行為是指個體為適應環境與滿足需要所表現出的活動或反應,它是遺傳、生理、心理、社會過程等內外因素綜合性相互作用的結果。

2、團體心里學家勒溫最早從系統論出發,把行為定義為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二)人類行為的類型(分類)

1、外顯行為與內隱行為——行為的呈現

2、本能行為與習得行為——行為起源

3、正常行為與異常行為——行為價值判斷

正常行為與異常行為的劃分標準:

(1)統計規律

(2)社會規范與價值

(3)行為適應性標準

(4)個體主觀經驗

正常行為與異常行為的劃分標準

特別注意:

(1)定義異常行為的標準也都是相對的;

(2)從社會工作視角而言,任何人都是獨特的,所謂異常只是與大眾存在差異,并不代表個體一定存在問題;

(3)正常與異常之分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類型劃分,不應輕易作出價值判斷。

(三)人類行為的特點

1、適應性

2、多樣性

3、動態性

4、指向性

5、可控性

6、發展性

第二節 社會環境

一、社會環境的含義與特點

(一)社會環境的含義

社會環境是指與人類生物遺傳、心理狀態及社會過程相互作用的社會系統,家庭、學校、團體、組織、社區、社會、文化等是其重要組成部分。P74

(二)社會環境的特點

1、多樣性:物質與文化、自然與社會、微觀與宏觀。(家庭、學校、團體、組織、社區、社會、文化等)

2、動態平衡性:社會文化、社會制度、社區組織、學校家庭等因素對個體而言是相對穩定的;但環境因素本身又時刻處于變動之中。

二、社會環境的構成要素

1、家庭

家庭通過家庭教養模式對個體發生影響。

縱向:家庭背景和家庭中過去的事件

橫向:家庭成員間互動

2、朋輩群體

朋輩群體是指年齡相仿,或社會地位相同,或行為復雜程度相似的個體聚集在一起的規模較小的群體。

朋輩對個體的影響表現:

(1)對個體的認知發展、行為塑造、情緒表達、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統都有影響;

(2)不同社會系統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朋輩群體是社會工作可以動用的資源。

3、學校與工作單位

(1)學?!獋魇谥R、培養技能以及兒童和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場所。

正規教育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灌輸社會價值規范和倫理準則;培養良好行為習慣;訓練學習各種社會角色,學習社會互動。

學校系統、教師、管理者與社區之間交互影響。

(2)單位——人類成長及行為發生的場所,是有目的地為追求目標特定而建立的社會單位或群體。

目標、人和人際互動是組織的三要素。

4、社區

人們生活的共同體,人們生活的外部條件。

社區對人的影響作用越來越大。

5、社會

社會——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社會關系的體系

社會子系統及主要職責:

家庭系統:撫養子女,照顧老人,規范道德行為。

經濟系統:生產和分配資源

教育系統:知識和文化的傳遞,個體社會化

醫療系統:治療和預防疾病,促進健康

社會福利:提供個人的/社會的/經濟的幫助

政治系統:權力分配,政府運作

法律系統:維護社會控制

軍事系統:維護國家安全,抵御入侵者

各司其職,有系統地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使社會個體得以在有規范和秩序的系統中互動。

6、文化

文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創造物的總稱,包括物質技術、社會規范和精神體系,是所有物質產品與非物質產品的總和。

文化通過依附于語言、文字、藝術作品及其他文化載體,對生活于其中的人們產生同化作用,進而成為維系社會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文化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基礎,也是人類活動的重要環境。

7、大眾傳媒

大眾傳媒包括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

積極影響:幫助個人、團體及組織獲取信息、做出判斷、滿足要求或達成目標。

消極影響:傳遞不適當的價值觀念或行為模式,誤導受眾。

三、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關系

(一)人類的社會功能

1、社會化

是指個體通過與外部環境的積極互動,形成自己的人格,學會參與社會或群體的方法,掌握社會經驗與規范,并取得社會成員資格的成長過程。

2、社會功能

指扮演社會角色的過程中人們將獲得一種自我價值感和歸屬感,從而發展成有所創造以及有所貢獻的社會成員。

社會角色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中介點,也是連接個體與社會系統的聯結點。

社會工作者就是要通過評估個體與社會系統之間的互動關系——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觀察視角與著力點。

(二)社會環境與人類行為的交互影響

1、個體必須適應環境。

2、社會環境影響個人行為。

3、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同時影響人類行為,社會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不能脫離遺傳的制約。

4、人類行為影響社會環境。

5、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相互影響的力度并不對等,相對而言,社會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要大得多。

第三節 人生發展階段的理論框架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階段論

1、基本觀點

人類本能中的性驅力是人格發展的主要動力。在人的一生中,性驅力的聚集區域從身體的一個部位轉向另一個部位,而每一次轉變都標志著人格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的五個階段

關鍵期概念

性器期是兒童發展的關鍵期,該時期兒童與異性父母產生所謂的戀母情結或戀父情結,在仇恨同性父母的同時又害怕報復,最后,在壓抑自己性欲望的基礎上,發展出對同性父母的認同感。

如果認同失敗的話,可能會演變為同性戀或異裝癖、異性癖等性心理障礙。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階段理論

(八個階段)

1、對弗洛伊德的發展

引入了社會文化因素,強調社會環境在自我發展中的作用。把人格發展推演到了人的一生。

2、基本理論觀點

(1)認為人的一生包括八個階段

(2)每個發展階段個體都面臨特殊的發展任務,都要經歷一次心理——社會“危機”,或矛盾沖突,這些沖突包含著對立的兩極。

(3)個體只有面對解決這一沖突之后,才能順利進入下一發展階段。同時,發展出某種特定的品質/美德。如果沖突無法解決,個體自我的發展就會出現困擾乃至停滯。

關鍵期概念

在八個階段中,埃里克森特別強調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的發展,并認為這是自我發展的最關鍵環節。

三、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本文

1、基本觀點

心理的發展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經驗,而是起源于主體的動作(思維、活動)

個體主要運用組織、同化(把環境因素納入機體已有的圖式中,以加強豐富主體的動作)、順應(改變主體動作以適應客觀變化)三種原則來認識世界,發展心理的。

組織原則是最基本的一環,個體將活動系統化,在頭腦中形成“心理圖式”。適應包括了同化、順應這兩個相輔相成的過程。

2、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四個階段

四、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

(三種水平,六個階段)

第四節 人生發展階段及主要特征

一、嬰幼兒階段(0—3歲)

1、生理發展

(1)大腦發展—一切行為發展的前提。

均衡而充足的營養,以及早期經驗與學習對于嬰兒的成長至關重要。

(2)動作發展迅速

嬰兒手的抓握動作發展

1)重點是五指分化、手眼協調。

2)手的動作是嬰兒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

獨立行走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1)使兒童的軀體移動從被動轉為主動

2)擴大了認知范圍

3)增加了主動交往的機會

4)為自主性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2、心理發展

(1)認知發展——感覺認知階段

從隨意性的天生反射活動慢慢過渡到目標取向行為(如:主動去尋找玩具)

形成物體恒常性概念(如:記信了你放餅干的地方后,會自己去拿)

自我意識開始萌芽(18個月左右)

2歲左右形成符號思維能力

2歲以后,同伴關系、性別身份識別以及移情均開始得到發展。

(2)語言發展

學習、記憶、語言理解能力發展迅速

2歲左右口語詞匯迅速增加

對語言產生明顯興趣

喜歡聽故事、兒歌,喜歡與人交流

符合語法的復合句子逐漸增加

3、社會性與人格發展

嬰幼兒的依戀

形成:嬰幼兒及其照顧者(一般為父母)之間存在的特殊感 情關系。產生于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系與紐帶。

功能:心理功能則是獲得安慰和安全感。

注意!一旦嬰幼兒分離,就會產生所謂分離焦慮。如果在此段時期缺乏母親的撫育和照顧,孩子的生理、智力及社會發展都會受到影響,并可能產生生理和心理的病態。

4、嬰幼兒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

心理——社會發展的自主對羞怯、疑慮階段。

開始尋求自主性,自己穿衣、吃飯,如果失敗則會感到羞愧,并懷疑自己的能力;如果危機成功解決,則形成意志的品質/美德,從而更樂觀、更堅強的面對生活。

二、兒童階段(3——12歲)

1、生理發展

6歲左右腦重量接近于成人

肌肉技能有了良好的發展,動作的熟練程度與協調能力日益增長,由手開始,逐漸過渡到腳和頭可以活動,再進一步就是爬、坐、站、跑、跳等活動

6歲到性成熟前,兒童身體成長相對緩慢,但力量和運動技能提高

良好的環境能促進兒童的動作發展。

2、心理發展

(1)認知的發展——具體運算期

3—6歲的兒童可以被訓練自己做游戲,從而發展其創造力和主動性;

2—4歲的兒童已擁有符號功能,能信手涂鴉地畫出描述人與事的圖 畫,能與同伴一起進行角色扮演的游戲,自我中心是主要特征;

4—7歲的兒童進入直覺思維階段,對世界保持著非邏輯的看法,會問很多問題,想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其動作、語言進一步成熟,在與他人交往中利他行為出現,社會化、道德家庭關系初步形成,人格基礎基本奠定。

在6 歲到性成熟前階段,自我中心主義開始減弱,語言和記憶功能有所增加。

到11、12歲左右,兒童認知能力將慢慢過渡到形式運算階段,思考及推理能力增加,開始有自我實現的能力。

(2)語言發展

詞匯迅速發展

口語表達能力增強

開始掌握書面語言

3、社會性與人格發展

(1)自我與人格發展

與他人交往與分享的過程中自尊感、利他與助人行為開始出現,人格基礎基本奠定;

家庭依然是生活的中心,但朋輩的重要性開始顯現;

后期強調人格特征的自我概念形成,開始嘗試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朋輩群體成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兒童的社會化

社會化是兒童的重要任務;

兒童早期主要由家庭承擔教化任務,父母傳授知識,訓練兒童適當的行為規范,以使之逐漸符合社會標準,因此,家庭的功能正常與否非常重要;

托兒所或幼兒園老師、同伴的作用;

到兒童中期,學校和朋友開始成為兒童的主要活動領域和交往對象,課程學習成為其主要活動。此階段,游戲也已變得與課程同等重要,并會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教育、道德形成、社會化發展等產生積極影響。

9歲以后,兒童會有幾位要好的同學和朋友,其關系甚至超過家人。家庭經濟和父母期望會對兒童中期的學習認真和勤奮程度產生一定影響,學校的規范和環境、同學和朋友則對其人格和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

4、童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本文

早期:面臨主動性與內疚的沖突,兒童開始做種各樣的嘗試,同時也挑戰各種各樣的規章限制,如果父母鼓勵兒童的獨創行為和想象力,兒童的自主性就會得到發展;如果他們遭到嘲笑與粗暴對待,則會喪失自信,在以后的行動中很容易產生內疚感。

后期:面臨勤奮與自卑的沖突,開始進入正規學校學習,體驗學生的角色,想在班集體中學習好,被大家贊賞,獲得了成功就會養成勤奮的習慣,獲得能力的美德;如果屢屢受挫形成自卑感。

三、青少年階段(11/12歲到20/21歲)

個體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本階段也常常被稱為心理風暴期、混沌期、危險期和第二反抗期。

由于性發育成熟,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人格和社會化等方面有其特殊性。

身體成長迅速、留意異性、智力發展達到高峰、重視朋輩團體規范、生理及心理不穩定但走向成熟,人生觀開始形成。

(一)生理發展

1、青春期的發育特征

性發展

身高體重

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神經系統等也逐漸發展,出現第二性征并開始具有生殖17歲以后,青少年的生理繼續發展,并逐漸走向成熟。

2、青春期發育的含義

對親密行為、性行為充滿好奇,也會產生程度不同的渴望;但因其生理、心理發展的不平衡,對行為后果往往缺乏很深的認識,因此,在嘗試了性行為后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二)心理發展

1、認知發展——形式運算階段

一生智力發展高峰

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更加整合的水平

形成比較穩定的價值觀、人生觀及待人處世的方法。

2、青少年前期:性成熟到17歲

具有想象力,愛爭辯,希望不受權威人士管制;

能力與期望有差異,要求獨立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從而導致內心矛盾;

情緒和行為不太穩定,轉瞬之間可以由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

同輩群體是一個重要的支持源。

3、青少年后期(18——20、21歲)

很多方面逐步成熟,其人格發展逐漸獨立于父母;

逐步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比較穩定成熟;

比較關注個人外表、學習成績、升學、職業、經濟狀況、異性朋友等人生議題;

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老練;

通過部分人生事件增長了閱歷,其自由、地位和權利意識增強;

父母則給他們很多壓力,希望其獨立,又希望繼續依賴。

(三)社會性及人格發展

1、任務及挑戰

自我意識發展,努力尋找自我身份;

面臨自我同一性的認同危機:如果認同失敗,個體就會陷入角色混亂之中;

與成人世界的矛盾和沖突,提升建立自我認同感的難度。

2、青少年社會化

影響因素:

家庭對青少年影響顯出特征:管教不當與越軌

學校是青少年重要陣地

宏觀環境影響作用擴大

(四)青少年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

危險期“問題少年”:

學業上失敗導致多重負面影響

對異性好奇和缺乏責任感導致不良性行為或性罪錯

應對:

家庭與學校合作

鞏固家庭

開展性教育

凈化文化環境

四、成年階段(21——65歲)

內容:完成學業、就業、結婚、生育等

標志:結束校園生活、經濟獨立、離家獨立、生活、結婚、為人父母

特征:生理機能達到高峰后逐步衰退,進入更年期,人生經驗豐富,社會角色豐富,家庭和社會責任沉重。

(一)生理發展

1、高峰到逐步衰退,人的身體發育一般在22歲左右基本完成;

22—40歲生理器官狀況良好、功能優良、抗病力強、體力精力充沛,是生理發展的黃金時期;

40歲以后生理狀況從高峰衰退;

更年期后,性功能有所下降,身體疾病日益增多;

2、更年期綜合癥

女性45—55歲:情緒波動、性格改變、煩躁易怒、消沉抑郁

男性較晚: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濟

(二)認知與心理發展

40歲前:

嘗試了多個角色的轉型。

通過學習和訓練,他們的認識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上升,個人特長在工作中得以體現;

40歲后:

由于長期的學習、反思、積累,能熟練處理各種社會關系,解決問題更加充滿智慧。

(三)社會性與人格發展

1、建立社會角色

開始承擔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并體現出符合身份的社會行為;

選擇伴侶并結婚成家,學習與配偶共同生活的技巧,生育撫育兒女,家庭管理與子女教育已成為其重要責任;

與朋友、親戚、同事維持和諧關系;

承擔一份工作,學習遵守其職業準則。

2、中年后的改變——40歲

情感趨于深沉穩定,人的性格完全定型,意志成熟豎毅,情感控制力加強,道德感和理智感上升,比較關注生活的意義;

婚姻更加務實,婚姻中責任已超越情感,成為維系夫妻和家庭穩定的關鍵因素;

事業成敗的關鍵期,才華與潛能得到發揮,事業、地位、財富上達到顛峰;

如果生活、工作上的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會陷入“中年危機”。

(四)成年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

成年早期的沖突是親密對狐獨:沒有形成有效工作和親密能力的人會離群索居,回避與人交往,產生狐獨感;成功解決沖突會形成“愛”的美德。

成年中期的沖突是繁殖與停滯:成功者在養育后代和事業上都有成就,體驗成就感,否則,會產生停滯感。如果成功解決了危機,個體會形成關懷的美德。

危險因素/困境/問題:

健康問題

婚姻問題:不婚、晚婚、不育、婚姻危機。

就業、失業

五、老年階段(65歲以后)

老年期的界定:

老年階段總體特征:

生理功能和認知能力有較大的退化

容易回憶過去

社會角色減少的

開始退出社會生活的中心

哈維格斯特關于老年階段的發展任務論:

適應退休與收的減少

適應健康與體力的衰退

與自己的年齡群建立親近的關系

適應配偶的死亡

負起社會和公民的責任

建立滿意的生活安排,考慮自己的經濟和家庭狀況,重新安排居住環境。

(一)生理發展

各項生理功能發生較大變化

皮膚、毛發、身高、肌肉等

記憶力采集者退散

各類老年疾病開始出現

(二)認知和心理發展

思維、懷舊等

(三)社會性與人格發展趨勢

1、角色變化

2、任務與挑戰

自我整合/完美與絕望是此階段要處理的危機/沖突。其任務是進行自我整合,重新評價一生,反省瀕臨的生命終結,思索其意義和重要性;

如果處理不當,對過去的選擇和結果感到不滿和失望,則會對死亡感到畏懼和焦慮,產生絕望感;

若整合達到平衡,對自己的一生感到滿足,則會形成“智慧”的美德/品質,持樂觀態度來安排自己的晚年,對死亡持接納的態度;

有些老年人的自我中心思維比較嚴重,較少從客觀角度看問題;

人際交往范圍一般減少,但已有的人際感情會更加深刻,人際結構會在長期的考驗后更加穩定。

(四)老年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

退出工作領域產生無用感

經濟收減少發生生活上的困難

退出社會生活的主要領域會使人際關系淡化而產生孤獨感本文

各類疾病增加,受疾病的折磨,無助感

社會對老年人排斥與歧視

老年喪偶

(五)社會工作的關懷

1、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促進老年人功能

2、積極了解老年人的主要與根本需求,協助其恢復社會關系,避免社會隔離。

3、整合資源,解決其問題與滿足其生活需求。

4、鼓勵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積極參1、與社會生活,擴大社交圈,豐富與社會的聯系,充實晚年生活。

5、鼓勵子女與父母共同生活,使其享受天倫之樂。

有針對性的個別服務和小組服務。

6、多開拓適合老年人的教學訓練項目和其它社區服務項目,訓練老年人的社會適應技巧。

7、促進政府逐步完美各項老年人社會保障政策,并適時動態修正,保證其同步享受社會發展的成果。

編輯推薦:

社會工作師考試輔導招生方案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

2頁,當前第1頁  第一頁  前一頁  下一頁
最近更新 考試動態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 社會工作師

        [協議護航-英才班]

        13大模塊 準題庫高端資料 協議退費

        1680起

        初級 中級

        750人正在學習

      • 社會工作師

        [豐羽計劃-暢學班]

        準題庫高端資料 協議續學

        880起

        初級 中級

        753人正在學習

      • 社會工作師

        [協議護航-暢學班]

        精研課程 準題庫高端資料 協議須學

        1280起

        初級 中級

        655人正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