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社會工作者考試《社工綜合能力》真題及答案解析—第三章
1.(2018年第17題)社會工作者發現,在校園欺凌事件中,施暴者往往不顧學校的規定,多次對他人實施暴力。依據人類行為的類型,校園欺凌主要屬于( )。
A.叛逆行為
B.反社會行為
C.本能行為
D.親社會行為
參考答案:B
考點:人類行為的類型
參考解析:人類行為的類型分為本能行為和習得行為、親社會行為和反社會行為及正常行為和偏差行為。反社會行為是一種攻擊他人或社會的、有消極作用的行為,如暴力行為、侵犯或攻擊行為。
2.(2019年第13題)在一次車禍中,小張的頭部遭受重創,醫生告訴他有可能留下后遺癥,比如經常性地出現幻覺。小張病愈上班后,受后遺癥困擾,有時會無故責罵同事。根據日常行為和偏差行為的劃分標準,判斷小張行為類型的標準是( )。
A.統計學標準
B.個體主觀經驗
C.行為適應性標準
D.社會規范與價值標準
參考答案:C
考點:行為適應性標準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正常行為與偏差行為的劃分標準。
(1)統計學標準。大多數人相似或一致的行為在統計學上被認為是正常的,如果偏離統計上的正常值則會被認為是偏差行為。
(2)社會規范與價值標準。如果個人的行為符合當地社會規范和價值觀念,該行為就是正常的,否則就被視為是有偏差的行為。
(3)行為適應性標準。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維持著生理、心理的平衡狀態,人能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和改造環境。因此,正常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準則,能根據社會要求和道德規范行事,就是適應性行為 如果由于器質或功能的缺陷使個體能力受損,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為后果對本人或社會帶來不適,則被認為行為產生偏差。
(4)個人主觀體驗。即觀察者根據自己的經驗作出某種行為是正常還是偏差的判當然這種判斷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其標準因人而異,即不同的觀察者有不同評定行為的標準。應該說明的是,這些劃分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變遷和人們認識的深入,這些標準也會發生變化。
3.(2020年第12題)高女士所在的公司近期完成了全面裝修改造。高女士已懷孕三個月,她擔心公司裝修污染會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 于是找公司領導反映自己的想法,在此過程中與領導發生了激烈爭執。為此,她向社會工作者求助,社會工作者根據萊恩·多亞爾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論判斷,高女士的需要屬于( ) 。
A.關系的需要
B.成長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中介需要
參考答案:D
考點:人類需要的層次和類型
參考解析:萊恩·多亞爾和伊恩·高夫認為人類存在共同的、客觀的需要,他們把人類的需要分為基本需要和中介需要。中介需要是指那些在所有文化中能夠促進身體健康和人的自主的產品、服務、活動和關系的特性。萊恩·多亞爾和伊恩·高夫列舉了 11 種中介需要,即有營養的食物和潔凈的水、具有保護功能的住房、無害的工作環境、無害的自然環境、適當的保健、童年期的安全、重要的初級關系、環境上的安全、經濟上的安全、適當的教育、安全的生育控制與分娩。
4.(2020年第14題)小馬因傷殘無法繼續從事原工作,尋找工作時又屢屢碰壁,因此十分沮喪。社會工作者得知情況后,從社會環境的角度入手,協助他向民政部門申請臨時救助,幫助他聯系職業培訓學校學習新技能,還組織社區志愿者對其進行鼓勵支持。社會工作者的上述做法,充分考慮了社會環境具有( ) 。
A.平等性
B.多樣性
C.層次性
D.穩定性
參考答案:D
考點:人類需要的層次和類型
參考解析:社會環境的特點:多樣性、復雜性、層次性、穩定性、變動性。多樣性:社會環境包括影響人類行為的眾多因素,小到家庭、學校、群體和組織,大到社區和國家。社會環境可能是實體性的社會群體或組織,也可能是客觀存在的輿論、文化、社會制度和社會政策,涵蓋了影響人類行為的不同層次和方方面面的因素。
5.(2021年第14題)小明是初一學生,班主任張老師發現他比較膽小,學習中遇到困難總是采取逃避的態度。張老師通過家訪了解到小明父親是一名客車司機,常年在外跑長途,對小明要求嚴苛,小明母親包攬了小明的生活,把他照顧得無微不至。小明的家庭教養模式屬于( )。
A.民主型
B.支配型
C.嬌縱型
D.沖突型
參考答案:B
考點:社會環境的主要構成因素
參考解析:本題考查支配型家庭教養模式,主要包括六種。家長過分溺愛與嚴加管束結合,構成支配型家庭教養模式。在這種家庭中,家長在生活方面對子女無微不至,在學習上嚴加管理。一方面是過度保護,包攬生活中的一切;一方面又期望過高。這種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怯懦膽小、意志薄弱、既嬌且驕、清高孤傲等個性心理特征。題中父親對小明要求嚴苛,母親則包攬生活,無微不至,是支配型教養模式。
6.(2017年第15題)社會工作者小李在輔導小學生小明時,只要小明按時完成作業,小李就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半年之后,小明養成了按時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小李的做法是基于()
A.米德的自我理論
B.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
C.斯金納的操作行為理論
D.埃里克森的人類發展階段論
參考答案:C
考點:人類行為的心理學理論
參考解析: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人類所學習到的社會行為絕大多數是由強化引起的,即是由操作性行為的結果引起的。在操作行為中,通過強化作用便可塑造人的行為。所謂強化,從其最基本的形式來講,指的是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
7.(2018年第15題)埃里克森的人類發展階段論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的區別在于,前者重點強調人格發展中的( )。
A.生物因素
B.社會因素
C.心理因素
D.道德因素
參考答案:B
考點:人類行為的心理學理論
參考解析:埃里克森與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的人格心理學說既考慮到生物學的影響,也考慮到文化和社會因素,他認為在人格發展中,個人與其周圍環境的互動起著主導和整合的作用。每個人成長的過程都普遍經歷著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會事件的發展順序,按一定的成熟度分階段地向前發展。
8.(2019年第16題)寶寶六個月了,爸爸媽媽逗她時,她會微笑;見到陌生人時,她沒有什么表情。根據鮑爾比的依戀理論,寶寶正處于( )。
A.前依戀關系階段
B.形成中的依戀關系階段
C.鮮明清晰的依戀關系階段
D.糾正目標的依戀關系階段
參考答案:B
考點:人類行為的心理學理論
參考解析: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把依戀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前依戀關系階段、形成中的依戀關系階段、鮮明清晰的依戀關系階段以及糾正目標的依戀關系階段。其中,形成中的依戀關系階段強調促進與重要成人保持聯系的行為。此時,嬰兒顯示出“選擇性的社會微笑”,這發生在認出熟悉臉孔的過程中,對不熟悉臉孔則較少做出微笑反應。
9.(2021年第17題)據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15歲以后的兒童看重法律的效力,同時也認為法律規定并不是絕對的,可以應大多數人的要求而改變,在兒童的道德發展中,這一階段是( )。
A.社會契約定向階段
B.普遍性倫理準則階段
C.尋求認可定向階段
D.遵守法規和秩序定向階段
參考答案:A
考點:人類行為的心理學理論
參考解析:據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將兒童道德發展分為前中后三個水平(前習俗水平為0~9歲,習俗水平為9~15歲,后習俗水平為15歲以后),每個水平又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尋求認可定向階段、遵守法規和秩序定向階段為習俗水平的兩個階段。
后習俗水平階段包括:
(1)社會契約定向階段。處于這一水平階段的人認為法律和規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種社會契約。他們看重法律的效力,認為法律可以幫助人維持公正。但同時認為契約和法律的規定并不是絕對的,可以應大多數人的要求而改變。在強調按契約和法律的規定享受權利的同時,認識到個人應盡義務和責任的重要性。
(2)普遍性倫理準則階段。這是進行道德判斷的最高階段,表現為能以公正、平等、尊嚴這些最一般的原則為標準進行思考。在根據自己選擇的原則進行某些活動時,認為只要動機是好的,行為就是正確的。在這個階段,他們認為人類普遍的道義高于一切。
結合題干:15歲以后的兒童看重法律的效力,同時也認為法律規定并不是絕對的,可以應大多數人的要求而改變,本題答案為A。
10.(2017年第12題)社會工作者小王在某個青少年抗力小組中發現,有的組員會因為一些小問題與其他組員發生沖突,他們在應對沖突時,有時能理性面對,有時則出現逆反情緒。這說明青少年的情緒發展呈現出()的特點。
A.兩極性
B.隨意性
C.差異性
D.穩定性
參考答案:A
考點:青少年階段的主要特征與主要問題
參考解析:青少年的情緒發展比較豐富和強烈,出現兩極發展特征。情緒發展的兩極性是指情緒的內容、強度、穩定性、概括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具有兩極性。情緒發展的兩極性使青少年經常出現反抗情緒,需要加強情緒的自我調節。
11.(2018年第65題)70歲的姚爺爺患糖尿病二十多年,一直都是姚奶奶悉心照顧,獨生子姚先生時常出差外地,兒媳要照顧年幼的孫女。半年前姚奶奶病逝,獨居的姚爺爺變得很少與人說話,情緒越發低落,常常忘記吃飯,和兒子通電話時會突然變得激動起來。最近,姚先生發現父親的血糖指標有些異常,勸其住院觀察一段時間,老人不同意,干脆把自己關在屋里幾天不見人。姚爺爺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多選題)
A.健康管理
B.生活照料
C.醫療救助
D.安全保護
E.精神慰藉
參考答案:ABDE
考點:老年階段的主要特征與主要問題
參考解析:老年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失智和失能、精神健康、死亡、老年歧視和被虐待等問題。
失智是一種漸進性認知功能退化,且此退化的幅度遠高于正常老化的進展。特別會影響記憶、注意力、語言、解題能力,嚴重時會無法分辨人、事、時、地、物。其典型的起始癥狀為記憶障礙。病人短期記憶力差,而長期記憶在發病初期受到的影響不大。
失能是指因老年人日常生活操作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減弱,不能很好地保持自我照顧的能力,而需要由其他人協助完成的情況。
精神健康問題。孤獨、抑郁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心境障礙,嚴重的稱為抑郁癥。抑郁癥主要以抑郁、孤僻、悲觀等負面情緒為主,表現為對自身極低的自我評價和對環境的極度悲觀,喪失生活樂趣和對周圍事物的興趣,情緒極度低落,行為遲緩等。對于老年人抑郁問題,關鍵在于平時多給老人關心和情感支持,改變不合理的認知,培養積極樂觀的情緒。對老年人而言, 主動參與社會交往,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調動自己樂觀向上的精神,是對抗抑郁的好辦法,
死亡是老年人面臨的最大危機,是導致內心焦慮和恐懼的根源。老年人的很多問題,根源都死亡焦慮有關。而老年人內心對死亡的恐懼,可能表現為對死亡問題的回避,對自身真實情感的否。
結合本題實際,姚爺爺患糖尿病,最近血糖指標有些異常,需要進行合理的健康管理;獨居、常常忘記吃飯,需要適當的生活照料;獨居、把自己關在屋里幾天不見人,需要有適當的安全保護;“很少與人說話,情緒越發低落”,需要精神慰藉。因此ABDE選項當選。而醫療救助是針對城鄉貧困家庭身患疾病而存在經濟困難的情況,與題干不符。
12.(2019年第14題)42歲的秦女士是某醫院醫務部的工作人員,長期負責接聽醫院大大小小投訴電話和部分現場糾紛的處理,壓力極大。工作10年來,親友常勸她換工作。秦女士卻說:“這份工作雖然辛苦,但能夠幫助到人,感到很有成就。換工作也不是不行,但我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豈不是白白浪費了。再說現在社會競爭壓力大,學習新東西也不容易。”根據中年階段的主要特征,秦女士心理發展的特征是( )。
A.流動智力緩慢下降
B.道德感不斷增長
C.實用智力不斷增長
D.理智感緩慢下降
參考答案:A
考點:中年階段的主要特征與主要問題
參考解析:中年階段,個體的認知發展錯綜復雜。個體的固定智力繼續上升,流動智力緩慢下降;智力技巧保持相對穩定,實用智力不斷增長。本題中秦女士提到“學習新東西也不容易”,體現心理發展特征中的流動智力緩慢下降,因此A選項正確。
相關推薦: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