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審計理論與方法
第七章 內部控制及其測評
第一節 內部控制概述
知識點一、內部控制涵義
指被審計單位為了維護資產的完全、完整,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保證其管理或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遵守有關法規,而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程序和措施的過程。
知識點二、內部控制作用
(一)保護財產物資的完全完整和有效使用
(二)保證會計及其他信息資料的真實可靠
(三)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經營目標的實現
(四)促進國家各項政策、法規的貫徹落實
(五)為通過內部控制測評方法控制審計風險、提高審計效率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知識點三、內部控制分類
(一)按控制的目的,分為財產物資控制、會計信息控制和經營決策控制。
(二)按控制的功能,可以分為預防式控制和察覺式控制。
(三)按控制的時間,分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知識點四、內部控制的局限性
(一)內部控制的設置和運行受制于成本效益成本;
(二)內部控制一般僅針對常規業務活動而設置;
(三)即使是設置完整的內部控制,也可能因有關人員的疏忽、誤解和判斷錯誤而失效。
(四)內部控制可能因有關人員相互勾結、內外串通而失效;
(五)內部控制可能因執行人員濫用職權或屈于外部壓力而失效;
(六)內部控制可能因經營環境、業務性質的改變而削弱或失效。
第二節 內部控制要素
內部控制要素: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對控制的監督
知識點一、控制環境
對企業設置和實施內部控制有重大影響的因素的統稱。
知識點二、風險評估
指企業及時識別、系統分析經營活動中與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相關的風險,合理確定風險應對策略。它包括風險識別和風險分析。
知識點三、控制活動
內容:業務授權控制、職責分工控制、憑證與記錄控制、實物控制和獨立檢查
(一)業務授權控制
業務授權控制目的在于保證每一筆業務都必須經過授權才能產生。分為一般授權和特別授權。
(二)職責分工控制
職責分工控制的目的在于預防和及時發現有關人員在履行其職能時所發生的錯誤或舞弊行為。
(三)憑證與記錄控制
憑證是證明業務發生的證據,也是執行業務和記錄業務的依據。
(四)實物控制
指對接觸、使用資產和各種記錄,均應當有適當的防范措施,以限制非相關人員接近資產或接近重要的記錄,從而保護資產和記錄的安全。
(五)獨立檢查
指對已記錄的經濟交易和事項由具體經辦人之外的獨立人員進行核對或驗證,以及對該項業務相關的內部控制程序的履行情況進行檢查。
知識點四、信息與溝通
信息溝通系統構成:會計系統、信息系統和傳導機制等
知識點五、對控制的監督
是指被審計單位內部特定人員對各項內部控制設計、職責及其履行情況的監督檢查。
第三節 內部控制測評
知識點一、內部控制測評的作用
(一)評價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據以確定會計和其他經濟信息的可依賴性。
(二)評估控制風險水平,據以確定對實質測試的性質、范圍、時間和重點的影響,為制定和修改審計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三)減少審計工作量,節約審計成本,保證審計質量。
(四)向被審計單位提出健全和加強內部控制的建議,幫助其提高經濟效益。
知識點二、內部控制測評的步驟和方法
內部控制測評的四個步驟:
(一)調查了解并記錄內部控制,并作出相應的記錄
1.調查方法
(1)詢問被審計單位的管理人員和其他有關人員。
(2)檢查內部控制過程中生成的文件和記錄。
(3)觀察被審計單位的業務活動和內部控制的實際運行情況。
(4)追蹤有關業務的處理過程。
(二)對內部控制進行初步評價,評價控制風險
初步評價的內容:內部控制健全性和合理性
1.健全性評價內容:應有的控制環節是否設置齊全
2.合理性評價內容:內部控制的布局是否合理
(三)如果決定依賴內部控制,實施內部控制測試
1.內部控制測試方式:業務程序測試;功能測試
2.內部控制測試范圍:范圍越大,提供的證據有效性越充分,但要受審計效率和成本的約束。
3.內部控制測試的方法:檢查;詢問;觀察;重復操作
(四)對內部控制進行再評價
控制風險的水平,可以用高、中、低得概念表示,也可以將控制風險量化為百分比來表示。
1.低控制風險
審計策略:利用內部控制,減少實質性測試的數量和范圍。
2.中等控制風險
審計策略:擴大實質性測試的深度和廣度,增加財務報表項目檢查的數量和范圍。
3.高控制風險
審計策略:對經濟業務和財務報表項目實施詳細的實質性測試
知識點三、內部控制測評結果的利用
(一)確定實質性測試的性質、范圍、重點和方法
(二)提出改進內部控制的建議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