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壟斷進行公共管制的微觀經濟政策
由于壟斷會導致資源的配置缺乏效率,因此也就產生了對壟斷進行公共管制的必要性。政府對壟斷進行公共管制的方式或政策是多種多樣的。
第一,有效地控制市場結構,避免壟斷的市場結構產生,是一種重要的管制措施。例如,當某種產品市場形成了壟斷或已經具有壟斷的趨勢時,對壟斷企業進行分拆就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因為把一個壟斷企業分拆為若干個相互獨立的企業,就可以打破壟斷,形成競爭性的市場。
第二,對壟斷企業的產品價格進行管制,也可以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一般情況下,與競爭性的廠商相比,壟斷廠商總是通過限制產量來提高價格獲取壟斷利潤,因此,對壟斷廠商進行價格管制,也就是說,由政府規定產品的限制價格,使壟斷廠商的產品價格只能等于成本加上正常的利潤,從而使壟斷廠商無法獲得壟斷利潤。
第三,對壟斷企業進行稅收調節也是對壟斷行為進行限制的一項重要的經濟政策。對壟斷企業征稅,目的是將壟斷廠商憑借自己的壟斷地位所獲得的超額利潤轉移到政府手中,然后政府再將這筆稅收收入投人到社會公益事業中去,使資源進行再配置。
第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制定反壟斷法或反托拉斯法。這樣就可以對壟斷的市場結構和廠商的壟斷行為進行法律約束,從而更好地規范市場秩序和市場環境,進而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第五,對自然壟斷企業實行國有化也是一種反壟斷的選擇。許多國家的政府都曾經接管過某些壟斷行業的所有權,或將該行業國有化。例如,英國和法國就曾經對各自國家的電力公司、電話公司以及像煤氣公司、自來水公司這樣的公用事業部門實行國有化。但是,這種做法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降低效率。因為政府通常不是一個很有效率的生產者或經營者,被國有化的企業常常缺乏降低成本和謀求最大利潤的內在動力。
2.消除外部性的微觀經濟政策
一般,通過政府的干預來消除外部性的方法或政策包括:使用稅收和補貼手段,或者通過合并企業來使其外部影響內部化。
首先,政府可以使用稅收和補貼的手段。對那些輸出負外部性的企業,例如污染嚴重的企業,征收適度的賦稅,其數額應等于治理污染的費用,這樣就會使企業的私人成本等于社會成本,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產品的價格就會相應提高,這不僅會使市場對企業產出的有效需求得到抑制,而且也會使企業的生產收縮,從而最終引導資源轉移到其它用途上或效率更高的企業中去,使資源得到更為有效的利用。而對于那些具有正外部性特點的企業,政府應給予財政補貼,使其私人收益等于社會收益,這樣,就可以鼓勵企業增加產出,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其次,政府也可以通過合并相關企業的方法使外部性得以“內部化”。例如,A企業是輸出負外部性的企業,而B企業則是其受害者,或者A企業是輸出正外部性的企業,而 B企業是免費受益者,在上述兩種情況下,如果把A、B兩個企業合并,負外部性或正外部性都會因此而消失。
第三,消除外部性的另一個最重要的方法是明晰產權。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科斯認為,產權不是指所有權,只有當至少兩個經濟行為主體,或者所有權主體發生交易時,才會出現產權問題,因此,產權不同于所有權,但又與所有權相關,產權涉及的是兩種所有權之間的關系,即平等的所有權主體之間的權責利關系。美國產權經濟學家登姆塞茨認為,產權是界定人們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損,因而一方必須向另一方提供補償以改變人們所采取的行動,因此,產權是指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損的權利,是界定各交易主體之間權責利的一種社會工具。美國經濟學家阿爾欽則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品的使用的權利。
多數情況下,外部性之所以存在并導致資源配置失當,都是由于產權界定不清晰。如果沒有明確界定化工廠是否有權污染附近的河流從而對附近農民的生產造成傷害,以及沒有明確界定附近的農民是否有權不受化工廠的侵害,外部性就會發生。相反,如果產權即受益權或受損權以及一方給予另一方的補償權是明晰的,外部性就可能不會發生。因此,明晰產權,應是消除外部性的最重要的舉措。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hbz)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統計師
[協議護航-退費班]
12大模塊 準題庫資料 協議退費校方服務
統計師
[協議護航-暢學班]
12大模塊 準題庫資料 協議續學校方支持
統計師
[豐羽計劃-暢學班]
4大模塊 題庫練習 精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