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考生全面的了解2013年咨詢工程師考試教材的相關重點,小編特編輯了咨詢工程師考試科目《宏觀經濟政策與發展規劃》重點資料,希望對您參加考試有所幫助!
第一節 宏觀經濟學基礎
宏觀經濟管理(上)
前言
一、內容提要:
1、宏觀經濟學基礎
2、公共部門經濟學基礎
二、考試要求:
本講的主要內容是介紹宏觀經濟學、公共部門經濟學的基礎性內容,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國的宏觀經濟管理制度。
考試基本要求:
l宏觀經濟運行的衡量;宏觀經濟總量指標及其相互間的關系。
l經濟周期中的產出、就業及價格變動;經濟周期的原因分析。
l總供給與總需求及影響總供求變動的因素分析。
l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和工具。
l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
l國際收支,國際貿易與政策;匯率及匯率制度。
l公共部門的經濟學分析。
三、內容輔導:
宏觀經濟學基礎
國家(政府)干預經濟的理由在于宏觀方面的波動性和微觀方面公共產品、外部性及不充分競爭的存在。國家(政府)干預經濟的理論基礎是宏觀經濟學、公共部門經濟學。
第一節宏觀經濟學基礎
宏觀經濟學研究一個經濟體的總體運行表現,包括整個國家的產出、就業和價格;微觀經濟學是關注單個產品的價格、數量和市場。宏觀經濟學重點關注整個經濟的短期波動(經濟周期)和長期變動趨勢(經濟增長),其目的是幫助政府制定恰當的經濟政策,減少短期波動的影響,保持經濟穩定,以及推動長期的經濟增長。
一、宏觀經濟運行的衡量<大綱要求>
(一)產出的衡量
1.國內生產總值(GDP)
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衡量一國產出最全面的指標。
常住單位是指在一國經濟領土范圍內具有一定的場所,從事一定規模的經濟活動,超過一定時期(一般為一年以上)的經濟單位,包括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也包括住戶。非常住單位則是作為國外來處理。
有三層含義:
從價值形態看——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即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
l從收入形態看——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創造并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收入之和;
l從產品形態看——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價值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價值。
(1)名義GDP、實際GDP和潛在GDP
名義GDP是用實際市場價格衡量的GDP。
實際GDP是用固定價格或不變價格來計算,被廣泛用來監測一國的增長情況。由于消費模式、經濟周期以及經濟政策等變化出現較大變動。
潛在GDP是指經濟處于充分就業時的產出,是在保持價格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一國經濟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它由可獲得的資本、勞動、土地等投入和技術效率決定,呈現緩慢而穩定的增長。
(2)GDP的3種核算方法
1)生產法:對經濟中所有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增加值進行加總。
GDP=第一產業(企業)增加值+第二產業(企業)增加值+第三產業(企業)增加值
其中:增加值是企業產出價值減去企業購買的中間產品價值。
2)收入法:統計一定經濟時期內所有生產要素的收入總和,加上折舊和政府間接稅收入。
GDP=工資+租金+利息+利潤+折舊+間接稅
間接稅是指可直接向消費者轉嫁的稅種,如關稅、消費稅、營業稅、增值稅等。
3)支出法: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所有個人和部門購買最終產品和勞務的支出總和。
GDP=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凈出口(X)
2.國民生產總值(GNP)
GN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
GNP=GDP+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向國外的要素支付
GNP與GDP的區別:
一國常住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生產稅及進口稅(扣除生產和進口補貼)、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人等形式分配給非常住單位;同時,國外生產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上述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區別,即來自國外的凈要素收入(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支付給國外的要素收入)。
可以簡單地認為,只要是在本國領土上生產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都記入國內生產總值;只要是本國國民生產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都記入國民生產總值。
【05年真題】國內生產總值是指。
A.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
B.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扣除同期中間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
C.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扣除折舊
D.國民生產總值加上國外凈要素收入
答案:B
【07年真題】在以下關于國內生產總值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A.國民生產總值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B.國內生產總值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的總投資、總消費和出口價值之和
C.國內生產總值等于國民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凈要素收入
D.國內生產總值是所有常住單位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之和
E.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統計核算方法,即收入法、生產法和消費法
答案:AD
3.其他衡量產出與收入的指標
(1)國民生產凈值(NNP)與國內生產凈值(NDP):財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
NDP=國內生產總值-折舊
NNP=國民生產總值-折舊
(2)國民收入(NI):NNP或NDP扣除間接稅后的余額,體現為一定時期內的生產要素收入,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的總和。
國民收入=國民生產凈值-企業間接稅
(3)個人收入(PI):一國以當年價格或不變價格計算的個人一年內所得到的收入總和
個人收入=國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潤-社會保險稅(社會保障支付)-凈利息+紅利
+政府對個人的轉移支付(失業救濟、退休金、醫療補助等)+個人利息收入
(4)個人可支配收入(DPI)
DPI=個人收入-個人稅收支付
(二)就業與失業的衡量
就業情況的變動和實際產出變動趨向一致:當實際產出上升時,對勞工的需求上升,就業率上升,失業率下降;當實際產出下降時,對勞工的需求下降,就業率下降,失業率上升。
1.就業、失業的統計概念
(1)統計方法。美國勞工局采用“人口調查隨機抽樣法”來收集每個月的就業資料,調查將16歲及16歲以上的人口分為四組:
1)就業狀態:正在從事有報酬的工作,因病、因假或因罷工而缺勤者也包括在內。
2)失業狀態:未被雇用而正在主動尋找工作、或正在等待重返工作崗位的人。
3)勞動力:處于就業狀態和失業狀態的人口。
4)非勞動力:已退休者,因身體不佳不能工作者,在家操持家務者,沒有主動去找工作者。成年人口的34%屬于此類。
(2)失業率:是失業人口占總勞動力人口的比率。
2.失業的類型
(1)按失業的原因,分為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周期性失業。
l摩擦性失業——由于人們在各地區之間、各種工作職位之間不停變動,或者處在跨越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而產生的失業。
l結構性失業——由于某些部門或地區的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不匹配所導致的失業。
l
周期性失業——當總支出和產出下降時,對勞動整體需求下降所引起的失業。標志是許多地區和職業的勞動市場同時呈現失業率上升。
較高水平的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甚至可能發生在勞動力市場總體均衡時;周期性失業發生在經濟衰退時期,是就業的總供給與總需求不平衡的結果。
(2)按就業意愿,分為自愿失業和非自愿失業。
l自愿失業——勞動者不愿意按照現行貨幣工資水平和工作條件就業而引起的
l非自愿失業——愿意接受現行工資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業
3.充分就業和充分就業失業率
(1)充分就業并不意味著零失業率,因為即使勞動力市場總體均衡也會發生摩擦性和結構性失業。
(2)充分就業失業率是周期性失業率為零時的失業率,又稱自然失業率,等于摩擦性失業率和結構性失業率之和,是經濟長期趨近的失業率。該失業率下的實際產出就是經濟的潛在產出。
(三)價格水平變動的衡量
1.通貨膨脹
(1)概念:是指總物價或一般物價水平在一定時期內持續、普遍的上升過程,或者貨幣價值持續下降的過程。總物價水平下降時被稱作通貨緊縮(通貨膨脹率為負)。通貨膨脹率是指總物價水平變化的程度。
(2)通貨膨脹的類型
l溫和的通貨膨脹,年物價水平上升速率在10%以內,也稱爬行式的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