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病證
一、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證的病證。
病理因素:主要有氣滯、寒凝、熱郁、濕阻、血瘀。
病機:胃氣阻滯,胃失和降,不通則痛
治則:理氣和胃止痛
(一)實證﹙寒熱食氣瘀﹚
1. 寒邪客胃證:溫胃散寒,行氣止痛—良附丸加味
2. 飲食傷胃證:消食導滯,和胃止痛—保和丸加減
3. 肝氣犯胃證:疏肝解郁,理氣止痛:柴胡疏肝散加減
4. 濕熱中阻證:清化濕熱,理氣和胃—清中湯加減
5. 瘀血停胃證:化瘀通絡,理氣和胃—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
(二)虛證1. 胃陰虧耗證:養陰益胃,和中止痛—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
2. 脾胃虛寒證:溫中健脾,和胃止痛—黃芪建中湯加減
治胃痛“通則不痛”:不能局限于狹義的“通”法,要從廣義的角度去理解和運用“通”法,正如葉天士所謂“通字須究氣血陰陽”。屬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謂通;屬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謂通;屬于氣滯者,理氣即所謂通;屬于熱郁者,泄熱即所謂通;屬于瘀者,化瘀則所謂通;屬于虛者,益胃養陰則所謂通;屬于陽虛者,溫運脾陽則所謂通。根據不同病機而采取相應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二、痞滿痞滿是指以自覺心下痞塞,胸膈脹滿,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不痛為主要癥狀的病證。按部位則可分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
三、嘔吐嘔吐是指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病證。一般以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無物有聲謂之干嘔。臨床嘔與吐同時發生,合稱嘔吐。治則:和胃降逆
四、噎膈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順,飲食難下,或納而復出的病證。病機:氣痰瘀交結,阻隔于食道、胃脘。
五、呃逆是指胃氣上逆動膈,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難以自制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治則:理氣和胃,降逆止呃。
六、腹痛
病機:臟腑氣機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經脈痹阻,“不通則痛”,或臟腑靜脈失養,不榮則痛。
治則:以“通”字立法。
辨腹痛性質:
①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無間斷,堅滿急痛,遇冷痛劇,得熱則減;
②熱痛:痛在臍腹,痛處有熱感,時輕時重,或伴有便秘,得涼痛減;
③氣滯痛:腹痛時輕時重,痛處不定,攻沖作痛,伴胸脅不舒,腹脹,噯氣或矢氣則脹痛減輕;
④血瘀痛:少腹刺痛,痛無休止,痛處不移,痛處拒按,經常夜間加劇,伴面色晦暗等;
⑤傷食痛:因飲食不慎,脘腹痛,噯氣頻發,噯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減;
⑥暴痛:多實,伴腹痛,嘔逆,拒按等;
⑦久痛:多虛,痛勢綿綿,喜揉喜按。
1.寒邪內阻:溫中散寒-良附丸合正氣天香散
2.濕熱壅滯:通腑泄熱-大承氣湯
3.中虛臟寒:溫中補虛、緩急止痛-小建中湯
如虛寒腹痛較重,用大建中湯以溫中散寒
證屬脾胃陽虛,用附子理中湯以溫補脾腎
4.飲食積滯:消食導滯—輕證用保和丸;重證用枳實導滯丸
5.氣機郁滯:疏肝解郁,理氣止痛—柴胡疏肝散
6.瘀血阻滯: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湯
七、泄瀉是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證的病證。大便溏稀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勢急者為瀉。
病機:脾病與濕盛,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腸道分清泌濁、傳導功能失司。
病因: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不調,稟賦不足,及久病臟腑虛弱等。
八、痢疾是以大便次數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凍為主癥的疾病。是夏秋季常見的腸道傳染病。病因:外感時邪、飲食不節(潔)
(一)實證1. 濕熱痢:清腸化濕,調氣和血—芍藥湯
2. 疫毒痢:清熱解毒,涼血除積—白頭翁湯合芍藥湯
3. 寒濕痢:溫中燥濕,調氣和血—不換金正氣散
(二)虛證1. 陰虛痢:養陰和營,清腸化濕—黃連阿膠湯合駐車丸
2. 虛寒痢:溫補脾腎,收澀固脫—桃花湯合真人養臟湯
3. 休息痢:溫中清腸,調氣化滯—連理湯
辨傷血、傷氣:下痢白多赤少,濕邪傷及氣分;赤多白少,或以血為主者,熱邪傷及血分。
治療原則:熱痢清之,寒痢溫之,初痢實則通之,久痢虛則補之,寒熱交錯者溫情并用,虛實夾雜者攻補兼施。痢初起之時,以實證、熱證多見,宜清熱化濕解毒,久痢虛證、寒證,應以補虛溫中,調理脾胃,兼以清腸、收澀固脫。如下痢兼有表證,宜合解表劑,外輸內通;夾食滯可配合消導藥消除積滯。劉河間提出“調氣則后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血自愈”調氣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個證型,赤多重用血藥,白多重用氣藥。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辨證治療過程中,始終應顧護胃氣。
對于古今醫家提出的有關痢疾之禁忌,如忌過早補澀,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均可供臨床用藥之時,結合具體病情,參考借鑒。
對于日久遷延不愈的休息痢,因病情纏綿,往往形成虛實夾雜之勢,宜采取綜合措施,內外同治。痢疾的治療,以初痢宜通,久痢宜澀,熱痢宜清,寒痢宜溫,寒熱虛實夾雜宜通澀兼施。
泄瀉與痢疾:兩者均為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的病證。泄瀉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則如水樣,或頑固不化為主癥,大便不帶膿血,也無里急后重,或無腹痛。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膿血為特征。
兩者均發于夏秋季節,病變部位在胃腸,病因亦有相同之處,癥狀都有腹痛、大便次數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數雖多而量少,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顯。而泄瀉大便溏薄,糞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無赤白膿血便,腹痛多伴腸鳴,少有里急后重感。正如《景岳全書》所說,“瀉淺而痢深,瀉輕而痢重,瀉由水谷不分,處于中焦,痢以脂血傷敗,病在下焦”。當然,瀉、痢兩病在一定條件下,又可相互轉化,或先瀉后痢,或先痢后瀉。一般認為先瀉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瀉為病情減輕。
九、便秘病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外邪犯胃、稟賦不足等。病機主要是熱結、氣滯、寒凝、氣血陰陽虧虛。病機關鍵:大腸傳導失常。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