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復匯率”。指一國貨幣對外國貨幣根據不同用途而制定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匯率。多種匯率是西方國家外匯管制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根據經濟發展,以及國際收支不同情況而制定的,一般是以進口和出口,貿易和非貿易,出口商品是否有競爭力,出口商品的品種等規定不同的匯率,以維護和推動本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 關稅和貿易總協定》認為:“......因實施多種匯率而征收匯免稅或規費是不當的”,但同時允許“如果某締約國為了保障它的國際收支,經征得國際貨幣基金同意而征收貨幣多種匯率的規費”。
但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出于提高出口商品的競爭能力,保護國內新生工業和限制外匯支出從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考慮,也不得不采取復匯率制。
反補貼稅(Counter Vailing Duties)
對進口商品使用的一種超過正常關稅的特殊關稅。這種關稅是對那些得到其政府進口補貼的外國供應商具有的有利經濟條件作用的反應,反補貼稅的目的在于為了抵消國外競爭者得到獎勵和補助產生的影響,從而保護進口國的制造商。這種獎勵和補貼包括對外國制造商直接進行支付以刺激出口;對出口商品進行關稅減免,對出口項目提供低成本資金融通或類似的物質補助,美國通過商務部國際貿易管理局進行補貼稅的實施。近年來,這些反補貼稅已成為國際貿易談判中日益難以取得進展的領域,并且這也使國際對等貿易的安排復雜化,因為在對等貿易中要衡量政府補貼是非常困難的。
反傾銷(Anti-Dumping)
指對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的傾銷所采取的低制措施。一般是對傾銷的外國商品除征收一般進口稅外,再增收附加稅,使其不能廉價出售,此種附加稅稱為“反傾銷稅”。如美國政府規定:外國商品剛到岸價低于出廠價格時被認為商品傾銷,立即采取反傾銷措施。雖然在《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中對反傾銷問題做了明確規定,但實際上各國各行其事,仍把反傾銷做為貿易戰的主要手段之一。
反傾銷稅(Anti-dumping Duties)
對傾銷商品所征收的進口附加稅。當進口國因外國傾銷某種產品,國內產業受到損害時,征收相當于出口國國內市場價格與傾銷價格之間差額的進口稅。目的在于抵制傾銷,保護國內產業。通常由受損害產業有關當事人提出出口國進行傾銷的事實,請求本國政府機構再征。政府機構對該項產品價格狀況及產業受損害的事實與程度進行調查,確認進口國低價傾銷時,即征收反傾銷稅。政府機構認為必要時,在調查期間,還可先對該項商品進口暫時收取相當于稅額的保證金。如果調查結果傾銷屬實,即作為反傾銷稅予以征收;傾銷不成立時,即予以退還。有的國家規定基準價格,凡進口價格在此價格以下者,即自動進行調查,不需要當事人申請。各國征收傾銷稅的法則差別很大,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第6條關于征收反傾銷稅的規定,對各國并無約束力。六十年代中期,肯尼迪回合時,曾制定《反傾銷法典》(Anti-Dumping Code)1973-1979年東京回合時,又加以補充修改,除對傾銷含義加以界定外,并規定征收反傾銷稅時必要條件。傾銷停止時,應立即取消征收。但這未能真正起到統一各國立法的作用。濫用反傾銷稅的事例時有發生。反傾銷稅從來是貿易大國進行關稅戰、貿易戰的重要工具。[Page]
關稅(Customs Duty)
又稱 customs 或 tariff,是一個國家對于通過其國境的貨物所課征的租稅,因此,它是一種國境關稅,所謂“通過其國境”即表明關稅為通過稅的一種,而所謂“國境”并不僅限于一個國家的政治領域,而是指經濟的國境,也即關稅的地域,如非經濟的國境,或非關稅的地域,則雖有貨物通過,也不課征關稅,例如通過自由港的商品,即不課稅。關稅乃對通過國境的“貨物”才課稅,如非“貨物”則不屬課稅對象,例如旅客出入國境,從事運輸客貨的運輸工具,雖其過境,也不課關稅。關稅依貨物通過的方向可分為進口稅(import duty),出口稅(export duty)。但現代已很少課征出口關稅,所以一般所謂關稅,乃指進口關稅而言;依課證標準,可分為從價稅(advalerem duty),從量稅(specific duty),復合稅(compound duty)以及選擇稅(alternative duty);依課征目的,可分為財政關稅(financial duty)、保護關稅(protecive duty)、反傾銷稅(anti-dumping duty)以及報復關稅(retaliatory duty)等。
關稅和貿易總協定(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關稅和貿易總協定是一項關于關稅和貿易準則的多邊國際協定。其主要宗旨是各締約國在處理其貿易和經濟事業的關系方面,通過達成互惠互利協議,大幅度削減關稅和其他貿易障礙,取消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達到保證充分就業,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續增長,擴大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發展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目的。
關稅和貿易總協定創建于1948年(產生于1947年,1948年1月1日生效)。其產生主要源于二次大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認為導致世界大戰的主因是國際經濟貿易矛盾,戰前各資本主義國家采取的經濟貿易政策限制了貿易的發展,致使經濟危機頻頻發生,為防止大戰重演,首先應在倡導貿易自由化的基礎上,成立國際性的世界經濟組織,以規定戰后的金融、投資和貿易活動,形成能夠左右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發展的多邊體系。
關貿總協定現有108個正式締約方,另有20多個雖非關貿總協定締約方,但原則遵守和適用關貿總協定法律原則和貿易規則的國家和地區;此外仍有16個世界經濟組織及國家和地區是關貿總協定的觀察員。世界上幾乎五分之四的國家和地區與關貿總協定有聯系。目前,締約國之間的貿易額已占世界貿易額的90%左右,其規模不斷增大,由關稅到非關稅措施,由貨物貿易延伸至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保護和投資措施,并可能擴大到環境保護。關貿總協定的多邊貿易規則已成為世界各國所普遍接受的共同準則,關貿總協定在國際經濟,貿易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大的作用,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共同成為當代世界經濟的三大支柱。
關貿總協定既是一項含有一整套多邊貿易原則和規則的契約,又是締約方之間相互進行貿易談判的場所。總協定共分四部分,包括三十八條條款。第一部分包含一、二兩條,主要闡述量惠國待遇法律原則及其具體運用;第二條是關稅減讓表。第二部分包含第三條至二十三條,共二十一條,主要是多邊貿易的具體規則。第三部分包含第二十四條至三十五條,共十二條,主要規定了成員國的加入、登記、退出等程序。第四部分共三條,題為貿易與發展主要內容是發展中國家可在多邊貿易體系中與發達國家相比享有差別的,更優惠的待遇。
關貿總協定的基本原則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市場經濟為基礎,自由競爭原則,最惠國待遇原則,國民待遇原則,非歧視原則,關稅保護手段原則,公平貿易原則,一般禁止數量限制原則,互惠原則和透明度原則。
關稅和貿易總協定在四十多年的歷史中,幾經修訂,充實與完善。每當貿易保護主義趨勢高漲的時候,就要舉行一次多邊貿易談判,到目前為止,已是第八輪。關貿總協定第一輪至第五輪談判,主要是就關稅達成協議;第六輪、第七輪,就非關稅壁壘的規范和消除達成了反傾銷、反補貼、政府采購、貿易技術標準、海關估價、許可證手續等六項協議,對世界經濟、貿易以及政治起了巨大的作用。
目前進行的第八輪談判――烏拉圭回合,于1986年9月在烏拉圭的埃斯特角城召開,談判的目的是進一步放寬和擴大世界貿易,通過減少和取消關稅、數量限制和其他非關稅措施與壁壘來改善進入市場的條件;加強關貿總協定的作用,改善多邊貿易體制,加強關貿總協定體制對不斷演變的國際經濟環境的適應能力。烏拉圭回合談判內容之廣是歷次談判所不能比擬的,包括關稅、非關稅措施、熱帶產品、自然資源產品、紡織品和服裝、農產品、補貼和反補貼措施,以及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問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服務貿易等十五個議題。
關稅和貿易總協定作為協調國際貿易政策,保持成員國間貿易關系的一項多邊法律協定,將會對世界政治,世界經濟以及國際貿易的發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