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人社廳:2018年公用設備工程師考試時間為10月20、21日
30年代,美國成立田納西流域管理局時就已經開始重視水庫水溫問題;日本在50年代亦已成立了河川水溫調查委員會,研究水溫與水稻生長的關系及水庫水溫分布特性等。70~80年代,日本相繼建成了不少多節式選擇取水結構,并在80年代后期編制了《選擇取水設施設計要領及說明》供設計者采用。我國對選擇取水問題的認識不算太晚,但發展不快,目前的設計水平也不高。為了提高國內選擇取水的設計水平,筆者根據國外試驗研究資料,結合自己的看法,著重談談以下幾個問題,供國內同行參考。
1 水庫成層特性
根據水庫水溫沿水深分布的特性,可將水庫分為成層型、中間型和混合型3種。成層型水庫表層水溫度高,水溫隨水深加深而降低,當達到一定水深時,水溫常年穩定不變,即水庫中的水溫形成明顯分層狀態。水溫為什么會有如此規律?這是因為水庫是一個巨大的蓄熱庫,水庫中的水大量吸收陽光輻射熱,但水體吸收輻射熱的多少隨水深的不同而不同,水深愈深,吸收的輻射熱愈小。美國辛尼加湖的觀測資料表明:表層1m水深內吸收的熱量占全部吸熱量的80%的,其中大部分被表層20cm的水層吸收,約5%的熱量能達到5m深度,僅有1%的熱量能夠達到10m深處。水中熱量少,相對溫度就低。從水的密度方面分析,溫水的密度小于冷水的密度,密度大的水沉在密度小的水的下面是大家都認同的,所以,下面的冷水不會自動向上浮,溫水也不會自動向下沉,即溫水、冷水不交換,從而形成水庫中水溫分層狀態。
不是每座水庫水溫都分層。水庫來水量相對總庫容較大的水庫,來水時會破壞水庫水溫成層分布。日本經多年研究,規定用表1判定水庫成層特性。
2 取水深度
從成層型水庫中取水時,在取水口附近會形成一流動層,流動層的水流向取水口被排出庫外,這一流動層的水應是人們所需要取的水。同樣,在中層、底層取水時,取水口附近也會形成一流動層。因此,可以說人們可以根據需要有目的的取水,即只取需要的水。
3 最大取水量
對二層水域即水的密度分上下兩層的水域進行研究,其結論是,當只取上層或只取下層水的限制條件為取水量不能太大,并可根據試驗結果計算出最大取水量Qc。
3.1 垂直壁下開孔口取底層水
3.2 鉛直取水管底層取水
3.2.1 鉛直管底層取水
4 取水設施的柵流速
為防止冰、污物等流入取水塔內,在取水設施中均設置攔污柵。過柵流速過大時會產生渦流;當取水水流的振動頻率f與攔污柵的固有頻率fn相近時,會引起共振,致使攔污柵破壞。通常設計中推薦fn/f≥2.5。
5 取水塔塔內流速
取水塔塔內流速U2過大會產生負壓,也可能會發生共振。當取水是為發電時,則水頭損失會加大。
只要塔內流速控制在2~5m/s,并且在進水口布置喇叭狀的取水盆,使流線不脫離取水閘門內壁,就不會有產生負壓的危險。
6 堤壩、邊坡的影響
從式(2)中可知,有效開口角θ是影響取水量的因素之一。而θ的大小又受取水口到堤壩、邊坡的距離的影響。
對于半圓筒閘門,則式(13)中的2π用π代替。由式(13)可以看出,L2/D1愈大,則θ愈大,當L2/D1=2時,θ≈0.85×2π,當L2/D1=3.5時,θ≈0.9×2π。另外,如L2/D1太小,還會影響流動層的厚度δ,對0.95δ≥L2/D1≥1.5δ做試驗,其結論是L2/D1愈小,對δ的影響愈大,直到L2/D1=1.5δ時,其流動層厚度才不會受到影響。再者,L2/D1愈大,愈不經濟,所以,工程設計中必須認真予以考慮??傊?,選擇取水的水力學問題是復雜的,很多設計參數都需通過水力試驗才能決定。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lq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