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時間為6月16、17日,小編整理了社會工作師考試技巧,希望對您參加考試有所幫助!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許多從事社會工作教育的院校、社會工作組織與社會工作者出于職業使命與良知,紛紛奔赴災區參與抗震救災。但事與愿違,不少社會工作者被拒之門外,一些社會工作組織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還有一些組織與個人在提供專業服務方面也出現了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諸多原因中,對社會工作如何介入災后重建,從理論上缺乏系統思考、從實踐上缺乏政策與制度支持是其根本原因。
社會工作介入災后恢復重建可分為,介入前、介入中與介入后三個階段。在不同的介入階段,由于社會工作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處理的主要問題各不相同,應對策略也各有所別。
介入前:組織化、有序化是前提
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社會災害往往具有突發性、偶然性等特點。社會工作要有效介入災后重建,必須根據災害特征進行相應的制度與工作安排。從此次介入汶川大地震的情況看,社會工作介入之前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組織化問題。解決組織化問題的關鍵是解決"原子化"問題,即各自為政、匆忙進入。"原子化"介入既由于交叉或者重復提供服務浪費了社會工作資源,也由于不同職責的組織與人員介入影響了服務提供的效率。解決"原子化"介入問題需要使社會工作介入組織化、有序化,真正使社會工作介入成為一種有序、理性的介入。
要實現這種理性、有序的介入,需要黨委政府和社會工作組織或個人在介入前做好三方面準備工作:一是納入框架。組織化的關鍵是要有組織框架作保證。這就要求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工作在災后恢復重建中的重要作用,在重視物資幫助、設施重建的同時關注精神家園、家庭、社區以及社會關系、社會功能等方面的恢復與重建,將社會工作介入及時納入災后恢復重建體系與制度,納入相應組織框架。這既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與經驗,也是汶川大地震留給我們的主要教訓。二是儲備隊伍。建立一支能夠真正參與災后恢復重建的社會工作隊伍是保障社會工作介入災后恢復重建能夠切實取得成效的基礎。災區社會工作重在實務。要將真正懂救災工作和具備社會工作實務能力的人員作為主要對象進行儲備。介入災后重建,是一項專業性很強也很復雜、很敏感的工作,要提前做好社會工作者培訓,將進入災區需要注意的問題、具備的知識與技術以及需要特別注重的職業倫理進行強化,確保專業水準與行為規范。三是需求評估。摸清需求是開展社會工作的前提。汶川大地震后,一些高校之所以能夠有效介入并在開展社會工作實務過程中取得實效,其重要環節就在于基本摸清了不同性質、不同地區受災群體的需求。
介入中:專業化成為首要任務
對災后重建工作來說,社會工作一旦介入,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實現專業化。解決專業化問題需要處理兩個極端問題,即非專業化問題與過度專業化問題。解決災后重建中社會工作介入后的專業化問題,需要具體處理好三方面關系:
處理好特殊受災群體與普通受災群體、極重災區與一般災區之間的關系。不同受災群體與不同受災地區之間的需求不盡相同。在為廣大受災群眾提供均等化的物質與服務援助的同時,要著重關注一些特殊群體的特殊需要。特別是對一些家庭傷亡人數較多的群體,其心理上的無助、迷茫與絕望的感受遠遠不同于一般受災群眾。同時,對于一些受災之前的城鄉"三無"對象,由于年齡、身體與文化水平的弱勢導致其社會權利方面的"失語"。在關注這些弱勢群體的需要之外,社會工作者還要主動關注一些看似強勢但心理弱勢群體的需要,這些群體主要是負責災區重建的管理人員,由于這些人員手中聚集大量救助資源,身處救助他人的"強勢"地位,這些群體的心理需要往往很難得到社會,尤其是社會工作者的關注。對極重災區來講,由于房屋毀壞程度嚴重,人員傷亡巨大,物質重建與心理、家庭以及社會重建處于同等重要地位。對于親屬傷亡嚴重的家庭來講,對心理重建的需要可能要遠比物質援助、住房重建更為迫切與緊要。對于一般受災地區來講,由于人員傷亡不大,對房屋的需要,對于解決災區物質幫助的需要則可能比心理與精神的需要更為迫切。
相關文章:
更多關注:社會工作師考試報考條件 報考指南 考試動態
(責任編輯: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