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布置形式
熱力管道的平面布置主要有枝狀和環狀兩類。
2.敷設方式
(1)架空敷設。將熱力管道敷設在地面上的獨立支架、桁架以及建筑物的墻壁上。架空敷設不受地下水位的影響,且維修、檢查方便。適用于地下水位較高、地質不適宜地下敷設的地區,是一種比較經濟的敷設形式。其缺點是占地面積大,管道熱損失較大。
架空敷設按支架的高度不同,可分為低支架、中支架和高支架三種敷設形式。
低支架敷設時,管道保溫層外殼距地面的凈高不宜小于0.3m;中支架敷設時,其距離一般為2.0~4.0m;高支架敷設時,應不低于4.5m。
管道架空有困難或影響美觀以及在寒冷地區管道熱損失過大,或需采取保溫防凍措施,使其在經濟上不合理時,采用地下敷設的方式。
(2)地溝敷設。
地溝敷設分為通行地溝、半通行地溝和不通行地溝三種敷設形式。
1)通行地溝敷設。當熱力管道通過不允許開挖的路面處時、熱力管道數量多或管徑較大、地溝內任一側管道垂直排列寬度超過1.5m時,采用通行地溝敷設。通行地溝凈高不應低于1.8m,通道寬度不應小于0.7m。
2)半通行地溝敷設。當熱力管道通過的地面不允許開挖且采用架空敷設不合理時,或管道數量較多、采用不通行地溝管道單排水平布置的溝寬受到限制時,可采用半通行地溝敷設。半通行地溝一般凈高為1.2~1.4m,通道凈寬為0.5~0.6m,長度超過60m應設檢修出入口。
3)不通行地溝敷設。管道數量少、管徑較小、距離較短,以及維修工作量不大時,宜采用不通行地溝敷設。不通行地溝內管道一般采用單排水平敷設。
地溝內管道敷設時,管道保溫層外殼與溝壁的凈距宜為200~150mm,與溝底的凈距宜為100~200mm,與溝頂的凈距:不通行地溝為50~1OOmm,半通行和通行地溝為200~300mm。地溝內管道之間的凈距應有利于安裝和維修。
如地溝內熱力管道的分支處裝有閥門、儀表、疏排水裝置、除污器等附件時,應設置檢查井或人孔。
在熱力管溝內嚴禁敷設易燃易爆、易揮發、有毒、腐蝕性的液體或氣體管道。如必須穿越地溝,應加裝防護套管。
(3)直接埋地敷設。熱力管道在土壤腐蝕性小、地下水位低(低于管道保溫層底部0.5m以上)、土壤具有良好滲水性以及不受腐蝕性液體侵入的地區,可采用直接埋地敷設。
直接埋地敷設要求管道保溫結構具有低的導熱系數、高的耐壓強度和良好的防火性能。管子與保溫材料之間應盡量留有空氣間層,以利管道的自由脹縮。在補償器和自然轉彎處應設不通行地溝,溝的兩端宜設置導向支架,保證其自由位移。在閥門等易損部件處,應設置檢查井。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