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執業藥師考試時間已經確定,為10月13、14日。為幫助考生全面的了解執業西藥師考試教材的相關重點,以下是中大網校為大家整理了執業西藥師考試西藥知識二的相關知識,希望對廣大考生提供幫助,并祝您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
三、藥物的非胃腸道吸收
(一)注射部位吸收
注射部位周圍一般有豐富的血液和淋巴循環。藥物吸收路徑短,影響因素少,故一般注射給藥吸收速度快,生物利用率比較高。
如難溶性藥物采用非水溶劑、藥物混懸液等,注射后在局部組織形成貯庫,緩慢釋放。皮下與皮內注射時由于皮下組織血管少,血流速度低,藥物吸收較肌肉注射慢,甚至比口服慢。需延長藥物作用時間進可采用皮下注射。皮內注射吸收差。
藥物的理化性質能影響藥物的吸收。分子量小的藥物主要通過毛細血管吸收,分子量大的主要通過淋巴吸收,淋巴流速緩慢,吸收速度也比血液系統慢。
藥物從注射劑中的釋放速率是藥物吸收的限速因素,各種注射劑中藥物的釋放速率排序為:水溶液>水混懸液>油溶液>O/W乳劑>W/O乳劑>油混懸液。
(二)肺部吸收
巨大的肺泡表面積、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極小的轉運距離,決定了肺部給藥的迅速吸收,而且吸收后的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不受肝臟首過效應影響。
呼吸道上皮細胞為類脂膜,藥物從呼吸道吸收主要為被動擴散過程。藥物的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數和分子量大小影響藥物吸收。脂溶性藥物易吸收、水溶性藥物吸收較慢;分子量小于1000的藥物吸收快,大分子藥物吸收相對較慢。
氣霧劑或吸入劑給藥時,藥物粒子大小影響藥物到達的部位,大于10μm的粒子沉積于氣管中,2~10μm的粒子到達支氣管與細支氣管,2~3μm的粒子可到達肺部,
(三)鼻黏膜吸收
鼻黏膜給藥被認為是較理想的取代注射給藥的全身給藥途徑。其優點有:①鼻黏膜內的豐富血管和鼻黏膜的高度滲透性有利于全身吸收;②可避開肝臟的首過作用、消化酶的代謝和藥物在胃腸液中的降解;③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時可與靜脈注射相當;④鼻腔內給藥方便易行。
(四)口腔黏膜吸收
流經口腔黏膜的血液經舌靜脈、面靜脈和后腭靜脈進入頸內靜脈,可繞過肝臟的首過作用。
口腔黏膜作為全身用藥途徑主要指頰黏膜吸收和舌下黏膜吸收。舌下黏膜滲透能力強,藥物吸收迅速,給藥方便,許多口服首過作用強或在胃腸道中易隆解的藥物,舌下給藥生物利用度顯著提高。
頰黏膜給藥近年來受到重視,主要原因在于能夠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有利于多肽、蛋白質類藥物吸收,有利于控釋制劑釋放。
藥物通過口腔黏膜吸收大多屬于被動擴散,親脂性藥物由于分配系數大,膜滲透系數較高,吸收速度較快。親水性藥物由于分配系數小,很難透過細胞脂質屏障,大多數弱酸和弱堿類藥物的口腔黏膜吸收與其分配系數成正比,遵循pH-分配學說。
(五)陰道黏膜吸收
藥物通過陰道黏膜以被動擴散透過細胞膜的脂質通道為主。
第十六章 藥物動力學
第一節 概述
一、藥物動力學的概念
藥物動力學(Pharmcokinetics)是研究藥物體內藥量隨時間變化規律的科學。
藥物動力學對指導新藥設計,優化給藥方案,改進劑型,提供高效、速效(或緩釋)、低毒(或低副作用)的藥物制劑,已經發揮了重大作用。
二、血藥濃度與藥理作用的關系
因為大多數藥物的血藥濃度與藥理效應間呈平行關系,所以研究血藥濃度的變化規律對了解藥理作用強度的變化極為重要,這是藥物動力學研究的中心問題。
三、幾個重要的基本概念
(一)隔室模型
藥物的體內過程一般包括吸收、分布、代謝(生物轉化)和排泄過程。為了定量地研究藥物在上述過程中的變化情況,用數學方法模擬藥物體內過程而建立起來的數學模型,稱為藥物動力學模型。
藥物在體內的轉運可看成是藥物在隔室間的轉運,這種理論稱為隔室模型理論。
隔室的概念比較抽象,無生理學和解剖學的意義。但隔室的劃分也不是隨意的,而是根據組織、器官、血液供應多數和藥物分布轉運速度的快慢而確定的。
1.單隔室模型
即藥物進入體循環后,迅速地分布于各個組織、器官和體液中,并立即達到分布上的動態平衡,成為動力學上的所謂“均一”狀態,因而稱為單隔室模型或單室模型。
2.二隔室模型
二 隔室模型是把機體看成藥物分布速度不同的兩個單元組成的體系,一個單元稱為中央室,另一個單元稱為周邊室。中央室是由血液和血流非常豐富的組織、器官等所組成,藥物在血液與這些組織間的分布聲速達到分布上的平衡;周邊室(外室)是由血液供應不豐富的組織、器官等組成,體內藥物向這些組織的分布較慢,需要較 長時間才能達到分布上的平衡。
3. 多隔室模型 二隔室以上的模型叫多隔室模型,它把機體看成藥物分布速度不同的多個單元組成的體系。
相關文章:
更多關注:執業西藥師考試試題 報考條件 考試培訓 執業藥師報名時間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