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給藥劑量
劑量不同,機體對藥物的反應程度不同。在一定范圍內,隨著給藥劑量的增加,藥物作用逐漸增強;超量者產生更嚴重的不良反應,甚至中毒。臨床一般采用常用劑量。
同一藥物在不同劑量時,作用強度不同,用途也不同。例如鎮靜催眠藥,在小劑量時,為鎮靜作用,用于抗焦慮;隨著劑量的增加,出現催眠作用;劑量再增加,則有抗驚厥和抗癲癇作用。
同一藥物劑量大小和藥物不良反應密切相關,例如臨床用于陰莖勃起功能障礙的西地那非。用藥劑量為25mg,服藥者發生“藍視”為3%;劑量為50—lOOmg時,“藍視”發生率上升到l0%左右;服藥超過lOOmg的患者,競有50%“藍視”,甚至有報道西地那非可致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甚至失明;西地那非大劑量時,可致臥位血壓下降,服藥l~2h作用更明顯。甚至在血藥濃度峰值時性活動可誘發心臟事件。長期大劑量應用糖皮質激素,能使毛細血管變性出血,皮膚、黏膜出現瘀斑、瘀點等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癥狀。
不同個體對同一藥物的反應性存在差異,如不同人群對普萘洛爾的需要量從40mg到600mg不等;胍乙啶則從lOmg到500mg而異,對這些藥物,注意用量,做到個體化給藥。
β一內酰胺類和某些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應按規定給藥次數規則給藥或者適當增加給藥次數,甚至恒速靜脈滴注使血藥濃度平穩維持在有效治療濃度上,則更有效地發揮殺菌作用。但對于半衰期較長的藥物,血藥濃度達到穩態水平時間過長,有時可能延誤治療;對安全性較大的藥物臨床上可采取首次給予負荷劑量的方法,使血藥濃度迅速達到有效治療濃度。
(二)給藥時間
根據不同藥物選擇合理的用藥時間對增強藥效和減少不良反應非常重要。一般情況下,飯前用藥吸收好,作用快,如促消化藥、胃黏膜保護藥、降血糖藥等。飯后用藥吸收較差,作用慢,但有利于維生素B2、螺內酯、苯妥英鈉等藥物的吸收,減少一些藥物對胃腸道黏膜的刺激、損傷,如阿司匹林、硫酸亞鐵、抗酸藥等。胰島素宜飯前注射;催眠藥宜在睡前服用。
正確的服藥方法也是臨床值得注意的。服藥宜取站位,多飲水送下,稍活動后,再臥床休息,以防引起藥物性食管潰瘍,尤其對口服抗生素、抗腫瘤藥物、抗膽堿藥等應注意;對腸溶、緩釋、控釋制劑口服時應整片吞服,緩釋、控釋膠囊劑咬碎或倒出服用,會使其長處喪失,甚至導致不良反應。
(三)療程
給藥次數應根據藥物的消除速率、病情需要而定。對t1/2短的藥物,給藥次數相應增加,對于消除慢的或毒性大的藥物應規定每日的用量和療程。肝、腎功能減低時,應適當減少給藥次數以防止蓄積中毒。
多數情況下,患者需要在一定時間內連續用藥才能治愈疾病。機體連續多次用藥后,其反應性逐漸降低,需要加大藥物劑量才能維持原有療效,稱之為耐受性(tolerance)。耐受性在停藥后可消失,再次連續用藥又可發生。機體形成耐受性的機制有多種:藥物誘導肝藥酶,加速了自身滅活;連續用藥使受體數量下調,對藥物的反應性降低;機體調節機制產生適應性變化等。多數藥物的耐受性是逐漸產生的,但也有少數藥物在短時間內,應用幾次后很快產生耐受,稱之為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如麻黃堿靜脈注射3~4次后,其升壓作用即消失,服藥2—3天后平喘作用即可消失。此外,化學結構類似或作用機制相同的藥物之間,機體對某藥產生耐受性后,又對另一藥物的敏感性也降低,如乙醇和巴比妥,能產生交叉耐受性(cross tolerance)。
各種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病原微生物為了生存,勢必加強自身防御能力,抵御甚至適應抗菌藥物,從而對抗抗菌藥物作用,這是微生物的一種天然抗生現象。病原微生物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稱耐藥性或抗藥性(resistance)。由一種藥物誘發,而同時對其他多種結構和作用機制完全不同的藥物產生交叉耐藥,致使化療失敗,稱為多藥耐藥(muhidrug resistance)。耐藥性的產生可能是病原體接觸藥物后未被殺死,導致基因突變或在胞質體內產生抗藥因子(R因子),由此成為耐藥菌株并能傳給子代。
細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完全耐藥。至今為止,還沒有一種藥物能完全避免耐藥。昔日對青霉素非常敏感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如今基本對其耐藥。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出現,不僅對耐酶青霉素耐藥,而且對頭孢菌素類、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及克林霉素耐藥,對MRSA引起的感染,可選用萬古霉素與利福平聯合治療。
但隨著萬古霉素廣泛使用,其敏感性逐漸降低,又出現了萬古霉素的耐藥菌。耐藥菌已成為臨床抗菌藥物治療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某些藥物,連續用藥后,可使機體對藥物產生生理的或心理的或兼而有之的一種依賴和需求,稱為藥物依賴性(drugdependence)。典型的是阿片類、可卡因、大麻及某些精神藥物。依賴性可分為身體依賴性(physicaldependence,又稱生理依賴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和精神依賴性(psychic dependence,又稱心理依賴性psychologicaldependence)。身體依賴性是藥物的生理反應,是由于反復用藥所產生的一種適應狀態,中斷用藥后可產生一種強烈的癥狀或損害,即為戒斷綜合征(abstinence syndrome),表現為流涕、流淚、哈欠、腹痛、腹瀉、周身疼痛等。其原因是由于長期服藥,內源性阿片類物質內啡肽、腦啡肽、強啡肽等分泌下降,突然停藥,內平衡失調,出現戒斷癥狀。若采用逐漸減量停藥,使內源性阿片肽逐漸恢復正常水平,可避免或減輕戒斷癥狀出現。精神依賴性是使人產生一種要周期性連續性用藥的欲望,產生強迫性用藥行為,以滿足或避免不適感,也稱成癮(addiction),用藥目的是追求精神效應和欣快感,有強烈的渴求欲望,出現覓藥行為。藥物依賴性是藥物濫 用的重要原因,為避免之,必須控制和慎用可能產生依賴性的藥物,但對于慢性疼痛或癌癥患者而言, 阿片類控釋制劑、緩釋制劑及透皮給藥可避免出現峰濃度,減少或避免了成癮、濫用的危險。
(責任編輯:liusheng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