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學簡介:為什么需要健康心理學
二十世紀的健康概念在美國有幾個重要的轉變:
一.主要死亡原因由感染性疾病轉變為不健康行為和生活型態相關的疾病。
二.醫療費用的增加突顯教育人們降低罹患疾病危險性的健康行為的重要性。
三.健康被視為是正向幸福的表現,而不是沒有生病。
四.有些健康照護工作者對健康和疾病提出更廣泛的觀點。
疾病和死亡的型態:主要的健康問題不再是傳染性疾病,而變成是病程長、持續或會復發的慢性疾病。美國1993年的四大主要死因為:心臟病、癌癥、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中風(2003年臺灣十大死因:癌癥、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肺炎、腎炎及腎癥候群及腎變性病、自殺、高血壓性疾病;十大癌癥:肝癌、肺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胃癌、子宮頸癌、口腔癌、攝護腺癌、非何杰金淋巴癌、胰臟癌)。
現今,大部分的死因是由個人的行為或生活型態有關的疾病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風) 、癌癥、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肺氣腫及慢性支氣管炎) 、意外、糖尿病、自殺以及肝硬化等疾病已經證實與壓力、吸煙、酒精濫用、不當的飲食習慣和久坐不動有關。另外,急遽升高的感染與寄生性疾病則和不安全性行為 (HIV)有關。以總人口數的基礎的死亡原因會隨著年齡、種族的不同而不同,此外,有人認為社會階層(社會經濟地位)與死亡率的關系強于種族因素;收入、職業以及教育程度也與種族有關。
貧窮是導致生病及降低預期壽命的因素之一。貧窮與不良的健康習慣有關,也與增加的疾病危險率和難以獲得醫療照顧有關。從出生開始,處于貧窮中的危險性就包含了健康的問題。貧窮是嚴重的健康危機。
教育程度是另一個與種族背景有關的因素。低教育程度會增加有害健康的行為,例如吸煙、高脂肪食品、維持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等。中大網校
不同種族間的死亡率差異應該可以歸因于生活型態和不健康的行為,如果可以避免這兩者,種族間的差異應可降低。
1900 年時,美國人的平均壽命是47.3歲,到了1995年,平均壽命增加至將近76歲,改變的原因是健康自覺的生活型態、感染疾病的控制和新生兒死亡率的降低。其中疫苗接種的普及、安全的飲用水、牛奶的供應、有效的污水處理、營養攝取增加、抗生素的使用,以及醫療團隊與較好的加護病房等,都對延長壽命有貢獻。
總之,在二十世紀的美國:
慢性疾病取代傳染性疾病而成為主要死因。
意外、他殺與自殺占青少年死亡人數的3/4以上。
所謂不同種族間的健康差異,應該是來自社經地位與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不是種族的問題。
平均壽命的增加是由于嬰兒死亡率降低所致。
醫療照護費用的增加:醫療照護費用的增加與預期壽命的增加有關,中老年人的增加也增加了許多慢性疾病的昂貴醫療需求。醫療費用增加的速度大于通貨膨脹,美國每人每年的健康照護費用從1975年的592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3299美元,超過500%的漲幅。這些昂貴的醫療費用可以提醒大眾提早發現疾病,采取較健康的生活型態,以及可以預防疾病的行為。如果能早期發現疾病征兆,就有機會控制情況,降低嚴重疾病與死亡的危險性。
花錢篩選具有危險性的人是適當與值得的,因為慢性疾病難以治療,與病人一同生活也會降低生活質量??墒?,如果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來維持身心健康則又是更好的選擇,因為維持健康比較容易,花費也比恢復健康來得少。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早期發現癥狀以及降低健康危險性便成為健康照護領域進行改變的方向。
相關內容: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