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及問題】:重慶市對31名違規更改民族成分的高考考生給予取消加分資格的處罰。是否應該嚴格按照國家民委等三部委的有關規定,取消相關考生的錄取資格?是否應該給予涉嫌造假的公務人員以相應的黨紀政紀處罰?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廣大群眾也在議論。
媒體披露:在紹興一中2009年提出航模高考加分申請的19名考生中,13名是當地各級領導干部的子女,其余6名是教師子弟。新華社向浙江教育部門求證,并得到了確認。談談你對變味的“加分”的看法?
【解答】:高考加分是一項執行多年的政策,目的是推進素質教育,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和幫助高校選拔一些專業需要的特長生。但在實際操作中,這項政策由于缺乏嚴格的定量標準,易受到人為操縱,導致一些加分項目中出現了少數“投機考生”,甚至一些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
這些年來,捍衛高考的公平公正一直是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有關部門也制定了若干堵塞漏洞的辦法。但違規加分事件仍然時有發生,無形中加劇了社會對這一問題的擔憂和質疑。
高考成績多一分,往往可以甩掉幾十、幾百名競爭者。某考生通過造假獲得加分,進而獲得進入大學或者進入好大學的機會,就意味著有人因此失去了相應的機會。違規加分事件中,受傷害者首先是同場競爭的考生。
當然,涉嫌造假的考生本人,或許也是受傷害的對象。因為單憑他們自己,并沒有足夠的能力造假。也正因如此,有人對可能失去錄取資格的考生抱有一絲同情,認為更應由他們背后的操縱者接受相關處罰。這就是問題的復雜性。
高考加分,從制度設計層面看,是對高考制度的一種補充和“修正”,體現了“不拘一格選人才”的理念。但這項制度如果被人鉆了空子,就會造成新的不公平。這樣的“修正”,甚至比不“修正”還要糟糕。
而加分制度一旦被權勢挾持,后果更為嚴重。不久前有報道說,浙江某中學參加2009年航海模型加分測試的19名考生中,其中13名考生的家長都有些背景。有人將此種情狀形容為高考的“馬太效應”:越是有“實力”的家庭,越可能為孩子爭取到包括加分在內的各種優惠。這樣,考試很可能被異化——特長生加分、高科技人才的子女加分、投資者子女加分、納稅大戶的子女加分等。加來加去,還有多少公平?
但凡一項政策,總會有鉆營者,這并不奇怪,關鍵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堵住漏洞,把伺機鉆營者擋在外面。教育部對高考加分的政策不可謂不明確,那就是“嚴守標準、寧缺毋濫、公開公示”;對高考違規加分的處罰也不可謂不嚴厲。人們要問的是,在這樣明確的規定和嚴厲的處罰面前,為什么鋌而走險者前赴后繼?究竟用怎樣的辦法才能遏制不正當競爭,讓廣大考生共享陽光下的公平?
相關內容:
201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高考舞弊是對社會公平底線的觸犯
2011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跨省追捕與公民言論自由權利保護
2011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躲貓貓事件與公民的知情權 參與權 表達權 監督權
特別推薦:
更多2011年公務員考試信息請訂閱 免費短信服務平臺
(責任編輯:)